水泉板上村极乐庵碑记


现存地点:水泉板上村南山崖下
立碑年代:大清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
距今时间:302年
碑文撰者:张光世撰文
最早知道“东山里板上”的村名,源于清末滕籍“翰林”高熙喆之孙高炯浩先生,他提到1938年日军进攻滕县时,高翰林宁死守节,仓促间家人用一张八仙桌倒过来作轿(一说太师椅)把年过八旬的“翰林爷”抬到东山里板上村避难,最终死在该村……后来又听滕州本土作家吕宜芳先生说他曾去过该村,并向我推介该村“风景挺好”——于是于今年春天来到山亭石嘴子水库(翼云湖)北岸寻访,先找到崖下村南的“张锦湖祖茔碑刻群”,可惜已淹没在水中;后又在板上村南找到新修的“极乐寺”,终于得偿所愿……
该庙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北依柴山,南瞰水面,薛河上源在庙西婉转南下,另有一道泉流穿庙而过,山水清音伴奏古寺梵唱,果然是一方泉林之胜!庙依山崖而建,已于2006年重修为四合院式的一进院落,更名为“极乐寺”。主殿供奉佛祖,另有观音、弥勒、财神、泰山奶奶、四大天王等分侍东厢及山门,院中还站有一尊披红僧人石像持杖肃立,不知是何布局……主殿门东立有圭首清康熙碑一通,为《重修极乐庵碑记》,碑文如下:
“尝闻作善者降之百祥,又云福缘善庆,是神之德,固自浩荡无涯,而神之灵亦未始不因人而彰,神人相依之理,久已昭著于天壤间矣。故酬功报德者,必崇其祠而尊其像也。如叔绣封之东北震四保班行村迤东去庄一里许,旧有大士庵一座,据父老相传由来甚久,在昔之时,庙貌巍峨,青松翠柏,士民瞻仰往来如蚊,虽非名山胜境,何尝不壮丽可观也?迨后明季年间,山寇猖獗,居民四散,随而殿宇倾颓,墙垣坍塌,日复日,年复年,振起无人。嗟乎,金碧焜炫,一旦为灌莽荆榛,虽然有成有败,然终须否极泰来。今居民秦、满二人等约众成社,积蓄年余,于丙申年间构成草堂,妆塑神像,修醮演戏,聊伸其诚耳。非敢言作善也,惟冀将来仁人君子易草为瓦、易土为砖,焉知昔之壮丽可观者,不又于今日复观哉?故为是记。
张光世撰文,张景圣书丹。
大清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仲春吉日”
由此碑文记载可知该庙原名为“大士庵”,“据父老相传由来甚久”。清道光版《滕县志.古迹》中只提到“在城东八十里板行”有元代“洞元大师”袁德所建“朝元观”,并没记载有该寺院。民国年间高熙喆所著的《滕县乡土志》中提到城东“智四保”板上村有朝元观和极乐庵,可见该村曾有两处宗教建筑,村名也由“板(班)行”改为“板上”,所属上级区划由“震四保”改为了“智四保”——只是有着高风亮节的乡贤高翰林于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亲笔记载板上村这两处古迹时,怎么也不会预想到他会在30年后殒命于该村吧……
庙外西侧菜园中另立有一通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极乐庵碑》,下部埋在土中,只能读出露出地面的碑文:
“庵名极乐,志胜也,中有观音、泰山、天王庙,则一而殿分…天仙之宫楼欲颓,善士感僧禅悲,坐而听之,固其所唏嘘而不…财捐资,分恒河之余费,募冬官之遗工,补旧增新,功乃告竣…迹于常留,一经补葺,便尔改观,莲花座上妆金色,以照耀日观…日月全新,触目赏心,真乐事也。重修之后,不且与山高水长共绵……”该碑为“邑增生王奉璋撰文,王怀明书丹”。
这是该庙目前所能见到的两通古碑。另有几通新立的石碑立在庙内外,大致记述了2006年重修的情况以及捐助者姓名。新碑提到该庙有300余年的历史,“为八庙之首”,原有碑9座,院内还有“柏树参天,白不见日,夜不见月,僧侣数人,梵音渺渺”……可惜这些美景于1942年前后被毁光,痕迹全无——不知当年高翰林来此逃难时是否见过……
高炯浩先生在《我的祖父高翰林》一文中还记有这样一则“花絮”:高翰林生前精通“批八字”,但如同医生不能给自己看病一样,于是他请同僚密友张元济翰林为他打卦,张翰林掐来算去,说高翰林将来会死在“板上”。高翰林不信,哈哈大笑说“将来我肯定死在棺材板上”——不曾想多年后一代乡贤,为避日难果真死在了一个叫“板上”的山村……
板上村南几里处即是另一位滕地名人、青帮大佬张锦湖的祖茔地,高、张两家是儿女亲家,如今淹没在水库里的张氏祖碑即是高翰林所写——近百年前的这两位滕地先贤,竟同在这“叔绣封地之东”的湖山胜景中留下了遗迹,也可谓是青山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