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庆的文章
李庆的文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042
  • 关注人气:2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卯寺沟重福寺遗址石刻

(2017-10-25 14:35:31)
分类: 古滕历史和文化
      冯卯寺沟重福寺遗址石刻
      重福寺遗址位于山亭冯卯寺沟村北山涧中。从岩马水库大坝东行,穿过店韩路十字路口,继续东行一公里到寺沟村,村北山涧入口处有一小水库,沿水库向东北方向上行,到达山涧顶端尽头,有一石砌方形水池,即是重福寺大殿原址。该处三面环山,西南向滕州方向敞开,天晴时能看见滕州城区高楼……
重福寺始建于唐代,是滕东的千年古寺,明、清《滕县志》上留有记载,特别是明朝滕籍进士、明万历版《滕县志》主编王元宾写有《重福寺碑》一文,记述了作者实地游历的见闻。从该文记述看,当年该寺曾有石径、山门、渡桥、僧房、华严殿、天王殿、龙池井等建筑,“殿内得平地约三亩”,还有两棵合抱粗的楸树“直上参云”,为“元僧手植”……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重福古寺已消失得了无踪影,连大殿遗址也挖成了水池,只在水池西边剩有驼碑断头龟座半边、元代残碑一通、清代“三教堂”石棚一座……
      “三教堂”石棚位于水池北侧崖壁上,大小仅能一人容身,东、西、南三面留门,南门两侧刻有对联:“乾一潜龙一圣生三圣天下父母;坤初履霜无极分太极万物咸亨”,门东刻有捐助施主姓名:“沈兴仁同族人助工二十,马宗岱邀族人助工二百,连丕启助工十日,韩有城同族人助工三十”;门西落款:“广廷清僧公独修朝阳棚,延父禄陀口多得普化。大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四日吉立”。
      仅存的元代残碑缺了碑首,斜躺在山涧草丛中,幸有碑上小字尚能认出一些,大多是捐助施主姓名,提到冯卯村、押下村(今岩下村?)、欧家庄(今欧峪?)、鹿卢村(今辘轳村?)、堌城村、上颜村(今尚岩?)、辛庄村、城头村、长巷村、九老庄、华家庄、前牙山寨等周边地名,还有这些村里“村官”们的职务及其家属姓氏,如“都功德主冯卯村门百户妻宋氏…都助缘会首押下村孙平妻黄氏、男保大妻X氏…助缘会首等鹿卢村张蒙妻范氏、男张念妻王氏、冯卯村吴世同妻X氏……”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碑刻中有一人是“前滕州税使张伯源妻王氏”——这“滕州”二字标志了该碑的刻制朝代!史料记载:自秦朝实行郡县制设“滕县”以来,只在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名为滕州,元因之,直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才又改回滕县,滕州一名存在于金、元两代计180多年。明版《滕县志》记载了元代僧人善明重修重福寺的过程:僧善明曾畚瓦砾,披荆榛,重建斯寺”,并提到善明和尚于元朝戊子年即元惠宗9年(1349)来到重福寺重修庙宇,由此可推测该碑或许是元代善明和尚所立,距今已有六百多年。
另外,该碑刻中提到的“村官”职务除“滕州税使”外,还有“提领、提控、社长、百户、里正、首领、院士”等称谓,应该是金、元时代乡村最基层的官职。另还有“上颜村马贵舍X熟地一段,东至山,南至石肠两条、西至……城头村香X寺敬戒师、报德禅院陶妙门”等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如今难以考证其具体内容。
该面碑文全部是当时捐助施主的村庄、姓氏,却没有其他说明文字,故猜测该碑另一面或许有相关碑文记载,有待以后立起该碑,再作考察。


附:<重福寺考略>——马运葆

1、重福寺在牙山 史证有据

    明朝万历十三年 《滕县志》卷五《古迹志》 记载:重福寺在牙山。然牙山何其地也? 又《滕县志》卷三《山川志》记载:越峰山南,峰峰相连者九九为连珠,山下有欧家峪;有龟步水左一里许,两峰错出如曳旗者为旗山;右八里,两峰如冠,前后相随,府而南拱者为麞(zhāng)山,俗以多麞,故名,即唐帽山也。自巉 (chán)山南发右折而西蜿蜒三十里,横于旗山之前者为青龙山。前有水峪、棠梨峪,其西首三峰突起若僧笠者,又名牙山,俗以其如张牙故也。中峰上有寨,井臼犹存,亦避兵处。

    经考证:越峰山今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店子镇境内,向南二十华里在连珠山南麓有一村庄名欧峪,现为山亭区冯卯镇欧峪村,在岩马水库东侧,即万历《滕县志》所载的欧家峪。(此地在1958年修建岩马水库时,因为并不影响水库的修建,所以当时并未搬迁,仍在原处。)欧峪村西有嶂山,一说麞山,传多麞而得名。东有旗山,山有两峰,斜错对出,今张庄村南山。旗山之形无之义,盖本为歧山,同音讹读而成旗山,歧:岔路,引申错出不一致,与此山形相对应;欧峪村西南五里许有一村庄名龟步岭(今雅称百步岭)。两村之间有一条河流,系漷河的一条支流(当地人亦称龟步水),现称九曲河。九曲河南有一条东西绵长的山脉,即为青龙山。青龙山巍峨相连,绵延十几里,其山南即有棠梨峪村(今属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棠梨峪村)。青龙山西端与连珠山南北相对有五座山峰,即是今天所说的大寨山、二寨山、牙山(本地人也称牙山为狗牙山)、磨盘山、驮山(山下有一村庄寺沟村,今属山亭区冯卯镇管辖)。明清时也叫做笔架山,五座山峰相连,中间凹下,形似笔架。其中四个山峰呈崮顶状,只有中间的牙山,状如兽牙。远观五峰突兀,犬牙相交,各具形态,错落有致。驮山顶峰上有石墙数垒,有残圮石屋。牙山层石叠垒,势如城堡,十分险要。堡垒状的崮顶如倒砍削石,高达4米,无径可攀。高耸的二寨山峰如锥台之状,壁立陡直,上面有土帽,顶峰上有石臼;东麓上面缓平,巨石片片,其中两块巨石上,凿有旗杆柱痕。柱基略呈方形,周口自然崩裂,25x18厘米见方,杂石堵塞,深度未测。大寨山峰,崮顶突兀,崖壁陡立,崖西侧有一小道可攀援而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崮顶上面东侧又有古寨。寨内有数处石屋,有残墙。屋旁亦有石臼,石臼直径 34 厘米许,深度40厘米许,磨损痕迹明显。

 

2寺庙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清道光26年《滕县志》重福寺碑记载:明朝滕县人王元宾游重福寺时曾吟杜甫诗《谒文公上方》云: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可改为牙山诗游。此诗,虽然引用杜甫诗句,在这里却概述了重福寺的寺庙的景况,更进一步证实重福寺寺庙的地址在牙山。可见,这就是明万历十三年 《滕县志》所载的牙山,即山亭区冯卯镇寺沟村北的牙山,对此应毫无疑问。然而,立于寨山、牙山山腰处的三教堂,却掩映于古松柏之间,一色的青石建筑,檐有雕龙, 墙壁刻画,精巧玲珑,别具风格,内有石佛一尊。这里三面悬崖一处幽深的地方,残留着寺庙的古迹,地上散落着石碑、石帽、石座等。当地人称之为青龙寺,也称牙山寺。据明朝万历13年《滕县志》卷五《古迹志》记载:重福寺,唐武德年建。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隋代已经相当繁兴。建立唐王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本来就信仰佛教。早在大业二年李渊任晋州刺史时,李世民患目疾,李渊就曾亲自到长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后来又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奉。太原起兵之日,李渊曾到华阴寺庙祀佛求福。李渊一登上唐朝帝位,便立寺造像,设斋行道。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在全国各地设立寺院。诸如太原立太原寺,华阴立灵仙寺,长安立会昌寺、证果尼寺、集仙尼寺、胜业寺、慈悲寺,并舍旧第为兴圣尼寺。武德二年,高祖李渊诏令于京师立十大德统摄僧尼。早在唐代,法琳和尚就认为:自五百余年以来,寺塔遍于九州,僧尼溢于三辅,并由时君敬信,朝野归心,象教兴行于今不绝者,实荷人王之力也。据史料记载:唐朝开元初,天下诸州寺数总计5358所,尚不计村坊佛堂、普通兰若在内。载入国家簿籍的僧人75524人,尼姑50576人,而私度者更是不计其数。这一时期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唐代佛教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蒸蒸日上,如日中天。据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刘黑闼时到达寄宝山,路过青龙山,曾到重福寺求签拜佛,并为重福寺题写匾额。

    应该说,重福寺在初唐所建,有史记及大势所趋的法理依据。万历《滕县志》卷八《释道传》记载:元善明,不知何所人,来青龙山,爱之而出。旧有唐武德间所建重福寺。善明叹曰:僧史,前祖师以唐武德戊子住青龙山,今善明出世兹山,亦岁戊子,何其符也。且从兴此山道场,是果,再来愿力也。这里说明,元朝善明和尚于戊子年间在重福寺出家,曾感叹,来重福寺的时间与前祖师僧人惊人的相似,纪年都是戊子年。唐朝的戊子年应为公元628年,元朝的戊子年应为元惠宗9年即公元1349年。不过两个朝代却相差了721年。善明和尚在这里感慨今非昔比,是因为唐朝佛教的兴盛,重福寺在当时肯定恢弘大气,游人如织。然而世易时移,重福寺今非昔比,寺僧四散,颓檐委地,四壁萧然,已经破败不堪了。为了弘扬佛法,善明和尚决心重兴道场,再现重福寺的辉煌。至此,更进一步证明了重福寺系唐朝戊子年所建(即公元628年)距今已有1388年的历史了。明万历《滕县志》记载:僧善明曾畚瓦砾,披荆榛,重建斯寺。四方学徒望山而驱,往来海众常数百人。善明和尚云游至此看到,殿室渐坏,如果不修补的话毁坏的会更加严重,因而日以继夜地带领僧人,用簸箕端来碎石瓦砾,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将佛殿、说法之堂、楼禅之所、庖库湢溷、殿堂内塑供释迦世尊等诸佛像,维修得焕然一新,庄重严肃,从而使重福寺再次展现出依山含水、祥云缭绕、曲径幽深、水光塔影的雄姿,呈现出气象万千、宝相庄严的气象。其规模气势,远胜往昔,致使四方学徒,望山而归,望寺而投,往来僧徒经常数百人。后人曾赞之为:重福寺乃滕县八大寺之首

 

3、几经毁坏重修 香火仍旺

    重福寺为缘崖建筑,山峦环护,十分僻静,风景幽丽。据明万历《滕县志》记载,重福寺在牙山唐武德年间建,历宋、金、元、明皆重修。此庙方丈室建筑奇巧,配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宛若仙境。清朝道光26年《滕县志》“重福寺碑”记载:明朝滕县进士王元宾游重福寺有记:乃往,往则见重岭廻合,至岭头得石径,有大树数株盖住旧山门。循岭东转径,下临深涧,有僧住涧中,丛木覆盖之,时时有木杪起炊烟。涧浅狭处为桥,架僧房上。北度桥则往华严殿路也,东为天王殿,殿内得平地约三亩。又东因崖为台,台高三尺许,台上为大殿,殿西向,如在人左掖间,岭交臂于胸前,故从外视而无见也。台前有井名龙池,其平地列大木六七章,两揪合抱直上参云,则元僧月涧手植也。殿右因崖为蹬,高十余级为丈室,众僧居随崖高下,结构嵌于岩涧,夕阳照之如蜂房,僧如壁中出也。王元宾的《牙山游记》,详尽记载了重福寺的地理地貌。

    重福寺背依巍峨的青龙山,这里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山上云涛滚滚,翠柏参天。三面环山,一面朝阳,冬暖夏凉,春日果木花卉,比之它地早吐芬芳,秋天它地花果绝迹,这里仍花开满枝,风景秀丽,独具神韵。寺庙位于山崖下,山间那婉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从寺庙大殿的两侧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一泻荆河之中。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翠色的参天楸树,全都沐浴在玫瑰红色的朝霞之中。重福寺经历了岁月的更迭与沧桑,几经兴衰。自唐代兴建,历经宋、金、元、明、清,直到文ge时期。有时毁于战火,有时毁于社会动荡,有时毁于信仰灭失等,然而几经大修大建,其中元朝月涧长老善明重修,明朝景泰年间(即明代景泰帝或景帝系明朝第七位皇帝,公元1450年—1457年在位),僧人文讲也进行了重修。民国、解放之初,重福寺依然香火不断,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方圆百余里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人头攒动,络绎不绝,并且赶庙会的人群相互叠加,愈发热闹欢快,有时大戏连台,几天几夜,人们流连忘返,欢喜无比。

 

4、古寺面目全非 亟待复修

    时至今日,重福寺已是片瓦无存,面目全非,给人几分凄凉,几声叹息。文ge时期,受到破坏的不只是庙会,重福寺的许多建筑也都被拆除,佛像被砸毁,加之自然风化导致的殿面塌陷,古寺已变得面目全非。道济和尚被捆绑,无力制止狂热的人群,眼看砸烂佛像,推倒石碑,毁坏僧舍,随后默默地离开了为之一生宏扬佛法的道场。僧去舍空,大殿、天王殿、华严殿等等,年久失修,导致垮塌。目前,只有三教堂因为是石刻,无法破坏,巍然屹立在西崖下,算是冷眼观风云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寺庙的村庄缺少水源,得知龙池为凛冽甘泉,汩汩流淌,时任的村干带领部分追随者将大殿等地基破坏殆尽,连石碑也被砸坏,建成十余平方的一个水塘作为全村自来水的水源,千余年的佛堂就这样被埋进了这个水池的水底。悠悠岁月沧桑,千年古寺——重福寺断石残碑,唐砖宋瓦的残迹仍在废墟中呼唤。重福寺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稀世珍宝,它传承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记的。重福寺一寺一殿一重天,一砖一瓦一棵树,无不寄寓着黎庶夙愿,无不寄托着一方民众向往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愿望,更加寄托了他们对先祖构建精神家园功绩的缅怀。为了使祖先遗留下来的人类文明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重福寺复修的日子应该不会太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