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龙牙山石刻碑记

立碑年代:清朝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
距今时间:145年
碑文作者:邑庠生阎法棠
多次经过水泉乡的那道东西山谷,也多次想去寻找尚岩村南的摩崖石刻,问过几个人,也大多语焉不详,说不清具体的位置……2017年桃花将开的初春,带着对三十年前青涩桃花的记忆,在走过一道道山川,经过一条条溪水之后,终于寻访上山,找到了龙牙山摩崖石刻。石刻佛像在山峰东壁,面西,共有三佛二力士,三佛端坐中间龛中,两侧各站一力士协侍,与山下省级文物保护碑上的介绍一致。
石壁佛像下有片平地,置有香炉、供台等拜佛设施,太阳能充电的音乐播放器自动播放着经声佛乐,萦绕在那片沉静的山谷中,让寂然入定了成百上千年的石崖古佛似要睁开天眼……
崖下有清碑一通,除碑帽一角缺损外,碑身及碑文基本完好,识读如下:
“龙牙山长升寨敬修佛祖殿碑记:天降丧乱,于斯为盛,毛匪、棍匪既起祸于东南,教匪、黑幅复扰乱于西北,我瞻四方,蹙蹙靡骋,哀我惮人,果何以为生也?于是群处和集相聚而言曰:欲转危为安,非入山不可。然而天作高山,可爰居爰处者,惟龙牙山可为一方之保障。要无人焉,和为整理,不能众志成城,恐则分崩离析。幸堪遗大投艰者,有乡饮马桂X、马XX、徐丕承等筹画于内,四品军功蒋碧川、陈诲、丁振升等勤劳于外,敏勉从事,不敢告劳。寨已成,能御众匪,神默佑暗保群生。今丧乱既平,感神灵之呵护,念山谷之险阻,遂按村出资,整饬庙宇,乃使金座辉煌,远离日月昼桷,超越荡漾云烟,其丰功伟烈,巍乎焕乎,真足勒之金石,播之声诗焉。是为序。”落款“邑庠生阎法棠撰文;美山乡饮王大彦书丹。大清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榴月上浣建立”。碑文顶部有“万善同归”四个大字,碑文左侧则刻有众多捐资参与人员村庄及姓名。
碑文中提到的“毛匪、棍匪、教匪、黑幅”,当是清朝晚期活跃于苏北鲁南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中的“长毛”太平军、耍棍子的捻军、白莲教及头裹布条的幅军。对于那段“闹匪”的历史,滕地县志及一些家谱、碑铭上多有记载:民国《续滕县志》记载了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之难”:“四乡烧杀甚惨”,连滕县城都被围困了27天,死于那场匪乱记下确切姓名的就有3900多人!清廷不得不调派曾国藩于同治五年(1866)带兵前来鲁南滕县一带剿匪……该碑文记载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才“丧乱既平”,因此当地百姓集资修庙立碑,感谢神佛护佑……
关于石刻所在的寺庙,保护碑上介绍是“唐朝武德年间此地修建重福寺…明朝正德年间又修建宝峰寺院…清朝晚期修建了佛祖殿…悬崖上有明正德年间的题记”。清版《滕县志.古迹》记载:“重福寺,在牙山,唐武德年建,历宋、金,元至元中僧月涧、善明,明景泰间僧文讲,万历间僧知在重修。”该志“艺文卷”中收录了明朝滕籍进士、明万历版《滕县志》主编王元宾所写《重福寺碑》一文,详细记述了作者于四百多年前实地探访的见闻:“往则见重岭廻合…至岭头得石径焉,有大树数株,盖旧山门也。过则循岭东转,径下临深涧,有僧住涧中,丛木覆盖之,时时于木杪起炊烟。涧浅处为桥,架僧房上。北渡桥则往华严殿路也,东为天王殿,殿内得平地约三亩。又东因崖为台,台高三尺许,台上为大殿,殿西向,如在人左掖间,岭交臂于胸前,以故从外视之无见也。台前有井名龙池,其平地列大木六七章,两揪合抱直上参云,则元僧手植也。殿右因崖为蹬,高十余级,为丈室,众僧居随崖高下结构嵌于岩间,夕阳照之如蜂房,僧如壁中出也……”
然而,对于当地保护碑上所记“此地修建重福寺”的说法,王元宾直系后人、滕州学者王光超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在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后,认为重福寺并不是建在龙牙山,而是在其北面几公里之外今冯卯镇寺沟村旁的牙山,是山亭文化部门混淆了“龙牙山”和“牙山”的名称,张冠李戴安错了重福寺的位置。网上查到另一篇马运葆先生所写《重福寺考略》一文,也支持了王光超的说法(后附该文)。王光超先生之所以关注重福寺的地址,不光是因他先祖王元宾进士的碑记文章,更是因为王氏始祖曾迁葬重福寺东3公里处的寄宝山(今水泉村北),至今,王光超及王氏族人每年清明节还要到寄宝山祭祖,并新立了祖碑。当年王元宾在他那篇《重福寺碑》文中也记下迁葬一事:“自关中改卜先茔于寄宝山,去此(重福寺)六里,时舍于寺中,从容尽兴,余步寻残碑,剔藓读之,始知创自唐武德间……”并且,王进士对这座庙宇亦是情有独钟,在该文结尾处对当时重福寺方丈智在和尚说:“待尔缮葺丈室,余亦将构精庐于此,结莲社如东林故事,顾不美欤?”由此看出王氏族人四百多年来与重福寺的渊源——难怪王光超先生今天如此认真地寻访调查重福寺的确切位置,这是在对祖先和祖宗负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