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也称为官道、官路,是我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类似现在的国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兴修国都咸阳到边郡的“秦直道”,应该就是这种“国道”的雏形。一般是由政府投资并按国家统一标准修建的全国公路系统,是各地官、商、军、民等往来及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同时也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政令军情的通道。
滕州的古驿道雏形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封薛、孟子来滕等,主要活动在这一区域。到了秦汉时期,历下(今济南)至滕县的南北道路是当时国家的一条大道,太史公司马迁曾来古薛国实地探访;汉武帝登封泰山,沿路曾为之布道建桥;光武帝东征昌虑(今羊庄土城村),曾“驻跸清凉台”(今西岗清泉寺原址);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曾路过滕东的驻驾山、寄宝山;今张汪《灞陵桥割牛沟碑》记载“我大唐高宗太平乘龙,乾封元年二月南巡龙舆戒此”,可知武则天的丈夫、唐朝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于公元666年也经过这里。宋、元时代这条大道已成为繁忙的要道,明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南京亦留下一套政府班子,该驿道更成为连接南、北二京最大最快捷最重要的通道,由此更加繁荣兴盛。这条驿道南北贯穿于滕县全境,其走向与今天的104国道基本平行一致,滕县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扼守在这条交通要道的咽喉,故明代滕县知县赵邦清立有《官道碑》记载:“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下,道路偏陷,遇阴雨过客几乎断行。知县赵邦清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拾月大加修理。自北界河起至南沙沟界牌止,共修理过官道壹百叁拾里”。
一
明代有本《士商类要》的书,是当时经商做生意必备的行路指南,其中专有一章节介绍由徽州经徐州去北京的行路里程,所走的就是途径滕县的这条官路,书中记:“徐州……秦梁洪……柳前……利国监……拖犁沟,三十里至沙沟,二十里至临城驿,三十里至官桥,三十里至南沙河,店,二十里滕县,滕阳驿,古薛邑:齐孟尝君封地。三十五里至界河驿,三十里至二家店,二十五里至邹县,邾城驿,有孟母断机堂……”所提到的地名皆用大字标注,与今名基本相同。
至今,这条古道留在滕州境内的遗迹甚为明显,如今出城沿善国南路向南沙河去的益康大道东侧的深沟,就是当年的古驿道遗址。这条土沟蜿蜒崎岖,南北贯穿滕州全境,大致与今天的104国道平行。在城区一段,如今的善国路与荆河路的交叉口(今环形天桥附近),正是当年“官路”的中心驿站——“滕阳驿”旧址,《滕县志》记载该驿站由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薛原义建,正堂五间,东西列廊房二十四间,退厅五间,厨房三间……”明代汪白泉在此写有《滕阳驿会顾横泾》一诗:“晓日高城双节下,清风孤馆一尊同”,写的就是这里。这条古道沿途经过的镇街还遗留着一些地名上的痕迹,如“柴胡店”、“官桥”、“时店”、“十里铺”、“官路口”等,南沙河原叫“沙河店”,龙阳本称“龙阳店”,都是当年大道旁的旅店和村庄。
这条官道为滕县迎来送往过苏东坡、汤显祖、吴伟业、钱谦益、王士祯、刘墉、曾国藩等名人墨客、朝廷重臣,他们或治县理政,或代表朝廷考核视察滕县官声民情,或宦游旅途驻足滕县;滕地的文人士子也从这条路走上报效国家的征途,如为“性善书院”传播声名的元代大康留村人任居敬父子,留下“廉洁石”佳话的明朝监察御史王开村人张守蒙,兄弟同中明朝进士的西岗高庙村“王氏三凤”,被清廷誉为“国殇丹心”、死守武昌的盖村人王东槐,清末“翰林”高熙喆等等。
滕县官道流传着一些民间传说,在村名地名中也有所反映,比如界河的皇娘沟村,该村建于明洪武三年(1369年),原名兴旺庄,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微服私访到此,曾受本村梁姓母女二人热情接待,颇有纳女为妃之意,回京后想起滕县灵泉山下的梁女子,即派人来访,时女已死,下令追封为妃,故葬女之沟称皇娘沟,村名遂称皇娘沟村。
古代出门在外做生意的商人们,重利又重义,就在官道旁修建庙宇供奉武财神——关羽。目前滕州官道沿途村庄尚有几处遗迹留存,如柴胡店镇官路口村,在唐代就建有关帝庙,名“春秋阁”,村民在庙周围聚集定居成村,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此歇脚问路或上香敬神,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今滕州城区春秋阁小区、薛城区沙沟镇关帝庙村等,皆是其遗存。商人出门在外是为了讨生活发财的,在驿道旁修建庙宇供奉财神,而关羽在民间是“武财神”,既忠义千秋,又护佑发财,供奉关羽也就不意外了。
“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停车问父老,之子有能声”,明代大文人袁宏道在其《过滕县赠滕尹赵年兄乾所》诗中这样描绘了他所看到的滕境古官道,戏剧家汤显祖则记录来到滕地“所致桑荫常满,城壕半乃有莲花香,若南方”。《滕县志.宦绩》记载县令赵邦清在修理好这条官道后“植树表道,自界河而南数十里柳荫蔽日,左右引泉脉为渠,藕花,行人出其中,香飘冉冉,真花县也”——可见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这条古官道两旁因绿化美化已是“绿色通道”了!
滕县的古官路,不仅承载了沿途的风俗人情,也为文人雅士咏物抒怀留下了一段段名文警句,历代文人墨客途经此地,写下了大量游览、怀古、纪行的诗词歌赋词:司马迁来此探访考察著《史记.孟尝君列传》;刘长卿、卢思道等经行留侯墓留下凭吊怀古的唐诗;苏东坡做客《滕县公堂记》与“种树如种德”的西园诗;刘墉描绘“南望微湖怀夜月”的空灵俊秀;李流芳春游“三年三月官桥路”的春花美景;王渔阳、宋弼、梁履绳等诗人“滕县花开白似银”的文坛疑案;曹雪芹祖父曹寅来此以及贾宝玉绰号“无事忙”的缘起……滕县,因这条交通要道的南北贯穿使沿途城镇更加繁华,因政要文人的驻足吟诵使山河更加钟灵毓秀!
二
连接北京和南京的古驿道由邹县进入滕县地界,官路北由界河镇入境,南由沙沟镇出境,全程设有界河驿、滕阳驿、临城驿、沙沟营等驿站递所铺舍,途经如今的界河镇、龙阳镇、滕州城(今北辛街道、善南街道)、南沙河镇、官桥镇、柴胡店镇、陶庄镇、临城街道、常庄镇、沙沟镇等11个镇和29个主要村庄,是滕境内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干道,长约130华里。路旁的村庄名称大多取亭、河、沟、店、口、铺、街等名称,村庄依托驿路上人来车往的人流物流而兴盛发达,直到清末津浦铁路(今京沪线)通车后,官路才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该驿路(官路)经过的主要镇街和村庄有:
(一)界河镇
1、界河村: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滕县县令赵邦清在白水河岸立滕、邹两县交界碑,从此白水河改称界河,后人于河两岸聚居成村,村名以界河命名为界河村,后来此村分为南、北二村,南界河村历来为区、乡、社、镇治所。
2、西杨庄村:原名“三十里铺”,此村坐落在官路旁边,官府在此设铺,“铺”的含义是指商人固定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民间习惯称大者为“店”,小者为“铺”,此村名是指官路由此处到滕县城有三十里路程,村民在此经营饮食住宿,为来往行人提供方便,故称为三十里铺,1949年更名为西杨庄。
3、二十里铺村:村名含义同上。
4、北沙河村:村名得名于从村南流淌的北沙河,但处于河边的村庄很多,偏偏此村得此名,是因为此村在官路旁,作为一个地标而得名北沙河村。
(二)北辛街道
5、前、后十里铺村:此村到滕县城有十里路程。
6、西七里沟村:在滕县城北部,距离县城七里,官路经过该村的东北部,因村北官路的河沟上有桥一座,村名遂称七里沟。
7、周楼:清乾隆年间,周氏迁此建村,在官路旁盖土楼一幢,古代时只有富庶繁华的地方才能盖起楼房,该村因官路车马络绎不绝,村民提供商旅服务而繁华,村子起名为周家楼,今称周楼。
8、接官巷:滕县地方官员在官路经过滕县县城的地段建造接官亭,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的出口,滕县官员在此迎接路过的朝廷官员,迎接后与朝廷官员一起经北关街进入滕县城内。接官亭曾迎送过汤显祖、曹寅、刘墉、曾国藩等朝廷重臣来滕州视察。
9、北关街:在官路边接官亭接来的上级官员经北关街穿过北城门,进入滕县城。
(三)善南街道
10、五里坂(fai)村:坐落在滕县城南,在官路旁,此村距离县城五里。
11、七里堡(pu)村:坐落在滕县城南,在官路旁,此村距离县城七里。
12、南十里铺:官路由七里堡村西往南经官路口(今善国苑小区),过南十里铺村(今新二中西侧)至漷河(桥头亦曾建有接官亭)。
(四)南沙河镇
13、南沙河:因处漷河之侧,原名沙河店。清初漷河北移,其故道俗呼南沙河,村名遂改称南沙河店,简称南沙河。
14、崔庄、冯庄:官路在此两个村的村庄西部经过。
(五)官桥镇
15、时店村:因村庄坐落在驿路旁,时姓村民在官路旁开店为业,聚居成村,村名命名为时家店,今简称时店。
16、志门村:因村庄地处古代滕、薛两国交界之标志门,故取村名为至门口村,简称至门,今称志门村,官路在志门村东部经过。
17、西郑庄村:官路在此村村西部经过。
18、官桥村:官桥,顾名思义,即建在大官路上的桥。
古官路在太平庄西北跨古薛河往南,官桥因古薛河桥得名,《滕县志.建置》记载“建自隋时,昔桥东沟出一断碑,盖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也”。其后屡次重修,成为古官路上的一座重要的大桥,“三年三月官桥路”、“西去官桥旧薛城”等古诗句皆指此。
19、太平庄村:北宋年间建村,居玉水河南,官路从村西经过,后因历年河水上涨,村名却从未受灾,故取村名太平庄。
20、前、后掌大村:官路在村子东部经过。明清年间,灾荒严重,村民“以吾村一掌之地,连年灾荒,衣食无着”为由,求查免税,被官府批准,因以“一掌之地”更名为掌大村,后村南北纵向发展拓展,分为前、后掌大村。
(六)柴胡店镇
21、柴胡店村:此处原为古薛国属地,传为孟尝君柴草囤积处,时称柴禾园,后人于此聚居成村,因村址在南北官路之侧,过往行人、车马较多,村民多设店房,故取村名为柴胡店。
22、官路口村:唐代既已建村,因地处南京至北京、兰陵至丰沛两条官路相交的十字路口,故称官路口村。
(七)陶庄镇
23、井亭村:原滕县属地,今划薛城区陶庄镇,该村建于宋朝,原名恩殿庄,明代该村东为南北通衢,建井置亭,供驿马饮水用,更名为井亭。
24、西仓桥村:原滕县属地,现属于薛城区陶庄镇,村因桥而得名。西仓桥横跨蟠龙河,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代南北大官道上的一座古桥,至今尚存。附近另有鲁封桥,为明代兖州鲁藩王出资修建。
(八)兴仁街道
25、洪洼村:原滕县属地,现属于薛城区兴仁街道。
(九)临城街道
26、临城寨:现位于薛城区临城街道,明清时期隶属滕县。滕县因县域广阔,境合三国五邑,又与徐沛相互交错,就县治权,县域宽广鞭长莫及。特别自明代中期,因天灾人祸,南部土旷人稀,群盗劫掠於路,官府制之甚难。一有缓急,滕、徐路断,历任县官皆苦於差应,多年尝议:於临城、戚城、利国之间更置一县,直至清乾隆年间,滕县在临城设立分县衙门,为副县级机构,作为滕县分理南部之治所。
(十)常庄镇
27、西小庄:原滕县属地,现属于薛城区常庄镇。
(十一)沙沟镇
28、关帝庙村:原滕县属地,现属于薛城区沙沟镇。关帝庙村是驿道上的一个古村落,驿道沿线有很多供奉关羽的庙宇,村民在庙周围聚集定居成村。今庙前尚存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关帝庙碑》载:“蒙沙沟营守府所会张总爷莅任……”证明沙沟在清代确曾有过兵营驻军。
29、沙沟镇:驿道由关帝庙继续南行至沙沟镇,沙沟镇原是滕县下属主要地区,明代设城置巡检司、守备营,清设都司,后置镇,就是有驻军的意思。沙沟是驿道滕县境内的最南端,驿道由沙沟镇出滕县地界折向东南继续延伸,进入峄县地界,今薛城东南尚存滕、峄分界沟,沟旁有界沟村。出峄县再往南到利国驿、贾汪、徐州等江苏境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