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滕州文公台存华世奎书法碑

(2015-01-09 17:03:22)
标签:

文化

滕州文公台存华世奎书法碑    2014年底,跟从两位热心文化的领导,到滕州档案局库房,见到了几件“镇馆”的“宝贝”,其中有民国年间滕西李店生氏兄弟倡修的《续滕县志》木刻原板(还剩160余块)、生氏所购华世奎书《孝经》石刻若干块,终于一睹真容,殊为难得!这些印证古滕历史的珍贵文物是何时收藏?又是怎么得来的?然而我知道与这两宗物品相关的,还有今存于滕国故城文公台碑廊内的《生允之墓表》碑(如图)。

    该碑现立于文公台碑廊西南角,高2.2米,宽0.9米,竖排15列碑文,标准的正楷“华体”字,由前清滕籍翰林、也是《续滕县志》的主编高熙喆撰文,记述了生克中(字允之)的生平性格:“允之,余暮年友也。余性褊急,然与允之游,怡怡然不知矜情躁气之何往也,貌磬折心亦如之。一邑之人识与不识,皆知其为长者……”时年已过八旬的高翰林,在碑文中对生氏每以弟、友称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惋惜之情,读来令人感怀。1989年版《滕县志.人物传》介绍了生氏兄弟:“生克中(1873——1934),字允之,滕县姜屯镇李店村人。自幼热爱读书,每次府县会试均名列前茅。废科举后,继承祖业熬制膏药,正骨治病,后全力编修县志,经过三年努力,编成《滕县续志稿》四卷……1934年农历六月初三日病逝。”

    生克中逝后,其三弟生克昭“嘱余(高熙喆)为表墓之文,兄弟携余文不远千里,丐北方之善书者书而刻之墓”——这就解释了华书的由来:生克中去世后,生克昭(1893——1975)接过了长兄未竟的修志事业,于1938年“滕县兵燹”后搜求到生克中县志遗稿,又补写《金石志》一卷,前往江浙、京津地区,请名家校阅审稿,历时十余年,终于抗战中售卖自家田地祖产自费刻印出版了《续滕县志》五卷,共印书60部。

2014年春天,我在城西鲁寨物资交流会旧书地摊上,买到了一套由华世奎题写书名、高熙喆翰林主编、“辛巳(民国卅年即1941年)秋八月刊于法源寺”的木刻影印版《续滕县志》一套五卷(滕州档案馆所藏的160余块木雕刻板即是该书的最初原版),同时又找到书摊老板家里,亦买到生克中原撰《滕县续志稿》铅印版影印本四卷,以及高熙喆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编《滕县乡土志》单行本,至此,终于凑全了刊印于民国年间的几部滕县旧志!

    至于该碑以及《续滕县志》书名的书写者,高翰林所提到的“北方之善书者”,就是民国年间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华世奎。华世奎(1863~1941),字启臣,号璧臣,祖籍江苏无锡,后迁天津,曾任八旗官学教习,官拜三品衔军机领班、内阁丞,是清朝赏加二品顶带的大臣,官高爵显,同时又为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真、草、隶、篆无有不精,而最能代表其书法风格的是其楷书,走笔取颜字之骨,骨力开张,气魄雄伟,功力甚厚,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曾手书“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一米见方,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今在滕州所见到的他的书迹,均是标准的正楷“华体”字,法度谨严,庄重大方,一丝不苟,确有馆阁气象!

    滕州档案馆所藏的《孝经》石刻也已不全,其中一石刻有华世奎亲笔提款,叙述了该石刻之由来:“滕县生君克昭,世业诗书,家传孝友。曩者两度跋涉远来,为其父若兄乞书表墓之文,今又嘱书《孝经》一通,镌之祠壁,以教其家,更将付之影印,作为仿式以饷后之学者……故乐为之书,书竟谨缀数语于后。世奎又识。”这就说清了今文公台碑廊所立《生允之墓表》以及该《孝经》书法的由来,由此也可看出滕人生克昭跟天津大书法家华老先生不一般的关系……

    然而据档案馆工作人员说,该《孝经》石刻收集于滕州东郭某村某户,原本“镌之祠壁”应当保存在滕西李店村生氏家祠的《孝经》石刻,如何流落到了滕东的东郭?不但如此,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生允之墓表》石碑,据说也有两块,今存文公台的一块原出土于滕州火车站南的三孔桥下,1992年才被运到文公台保存,那么另一块在哪?为什么会有两块?会不会是华文中所说的生克昭父亲墓碑的误传?对此我曾多次向生氏后人打听,也大多语焉不详,留下了好些疑问和谜团,有待知情者考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