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秋天联合CCTV——4拍摄《走遍中国》之《消失的王陵》一片时,我曾带领摄制组去邹城、兖州等地寻访拍摄明朝鲁藩王遗迹,在邹城荒王陵拍摄了明朝第一代分封鲁王朱檀(谥“鲁荒王”)的陵墓,又去兖州西郊丁家村找到了第十二位鲁王朱以派的墓碑以及后人,我后来还以“找到了朱皇亲”为题写了一篇博客记录此事……
对于明朝兖州鲁藩王世系的研究,滕州籍退休医生陈藩先生做了认真细致的考察和考证,他以古稀之年,拿着放大镜去图书馆查找史料,又根据有关资料记录的线索,独自骑着电动三轮车前往鲁南各地实地查证,竟将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以下十世十三王的墓地大部分找到查实!
中央电视台在拍摄以滕州莲青山明代王陵遗迹为题材的“走遍中国——消失的王陵”一片时,用“排除法”来推测莲青山王陵的墓主人究竟是谁,曾怀疑是明末第十二位鲁王朱以派的坟墓(前9位以及第13位末代鲁王墓葬均已找到)。此时陈藩先生向我们提供了有关第十二位鲁王埋葬地的重要线索,于是摄制组跟从陈先生前往兖州市区西郊的丁家村寻访拍摄。在村东头,我们见到了倒在路边的墓碑,上部断残,只能认出“皇孙鲁王讳以派字衍宗暨配郭妃朱公、母之墓”,左侧为墓主两支九代子孙世系名号,右侧刻写“其裔孙孝臣(朱)竹贤等为公刻石表墓”说明文字一段,提到“去今已三百年矣,人已往,风已熄,欲置喙而无从……”
残碑落款年代仅剩“X年岁次辛巳荷月上浣”。然根据碑文撰者署名自称“清邑庠生”推断,此碑或立于晚清,最迟到民国辛巳即1941年。查整个清朝10帝260多年,经历过“辛巳”纪年的计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四帝,其中较晚一次为光绪七年辛巳即公元1881年。再结合墓主后九代子孙为其明末先祖補立墓碑,按通常30年一代计算,正好合于明末到晚清的270年时间。
根据《明史》记载以及陈藩先生考证: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月后受封为“鲁王”,十五岁时就藩兖州,传十代十三王,前后283年,贯穿整个明代。十三王分别是:
1鲁荒王朱檀——2鲁靖王朱肇辉——3鲁惠王朱泰堪——4鲁庄王朱阳铸——5鲁怀王朱当漎——6鲁悼王朱健杙——7鲁端王朱观定——8鲁恭王朱颐坦——9鲁敬王朱寿鏳——10鲁宪王朱寿鋐——11鲁肃王朱寿镛——12鲁安王朱以派——13鲁监国朱以海。
《明史.诸王表》记载了朱元璋钦命拟定的兖州鲁王世系行辈用字为“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20字,然而只用到第九代“以”字辈,至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末代鲁王朱以海取消“监国”名号,明朝彻底灭亡,也没有撑过王朝兴衰更替三百年的历史周期!
朱以派的墓碑上倒是记录了“以”字往下又后续九代子孙的名辈,已排到了第18字“遇”字辈。我们在丁家村找到明朝鲁藩王朱姓皇室的后代传人朱遇和家,居住在村中的农家院落里,早已成为了兖州乡下普通的农民,直让人生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慨!朱遇和带我们去村东水坑旁的朱氏祖坟地里寻找,在经历过当代“文革”浩劫后,明朝兖州第十二位鲁王朱以派的坟墓早已淹没在一片种着玉米的农田中,没有一点痕迹,仅剩半块残碑遗落村旁,还说不清立碑的年代……朱遇和给我们看他抄录的家谱片段,其中竟有一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时的祝文——由此看来,兖州丁家村这位朴实的朱姓农民可是货真价实的明王朝皇室后裔呀,是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十代孙朱以派的直系后人!三百多年来朱氏“皇亲”后裔一直守着祖坟定居在他们祖先封国西郊的这个小村落里,“人文蔚萃,代有闻人,枝枝荣者,本先固,源之远……”(碑文)
我6年前写的那篇前往兖州丁家村采访记录博客的末尾还写了这么一句玩笑话,但是实情:“这位朱皇亲接待完我们,又得下地干活了,去祖坟地里刨玉米秸,然后往祖宗头上运粪——不追肥运粪庄稼不长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