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知道羊庄大赵庄村“大圣寺”里有块古碑,就在雨后的一天专门前去寻访。从后石湾村直向北,找到大赵庄村东,问诸村中父老,得知“老庙”在村西北,遂步行问路前往,终于在一道壕沟东边找到院内有棵古树、大门朝西的院落(如图)。虽然门楹上已写“基督教堂”,但从院内古树断定,这就是那所始建于唐代的“大圣寺”了!然而铁门已锁,无法进入,一位老者告知钥匙在庙后一户人家内,然那一家也锁门无人,失望无奈间围着院墙逡巡叹息……老者看我心急,提示说“墙头不高”,我犹豫一番,想着大热天不能白跑这一趟,又想古今多少仁人志士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畜为求法舍身忘死不惧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连美人计都能拒绝的先进事迹,前有先贤做表率,后有痴迷当标兵,何况释迦我佛也曾夜半逾城——终于下定决心爬墙头,跳梁登高翻墙入——我不入院子谁还愿入?好在东北角石砌的院墙并不光滑,只见俺气贯丹田审时度势脚踩石尖手扒墙头下登上攀左挪右闪出真力使蛮劲运臂力一跃而趴在了墙头上!这边上来了,那边却也不好下,俗话说上墙容易下墙难,俺又思想斗争一会,想那文弱张生小白脸为个女人尚且能爬墙,今我正大光明求佛法,有何惧哉?遂心一横眼一闭身一抖扑将下去——再爬起来时,两手抓泥双肘刮伤汗如雨下,然已置身院内矣!
大圣寺如今仅剩这一进院落,正殿三间,南屋四间,西有厢房,院中一株古柏苍劲兀立,树心中空又长出新树。大部分院子开辟成了菜园,正殿门前草丛中立有两米高方形四面石幢一座,上有殿庑型碑帽——这就是那块我要寻找的古碑了!赶紧上前观看、拍照,北面大多是人名题名,上刻“万善同皈”四字;南面为正文,刻有草书体《重修大圣寺记》碑文,作者为明朝“赐进士、太常寺少卿、邑人乐庵侯庆远”,由“邑庠生、里人心斋张化斋书丹”,落款年代为大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碑文如下:
“滕治东南四十里许里曰赵庄,旧有福地名大圣寺,创建于唐,重修于金,其方新就弊,既盖复毁者,迄我明又不知几沿革矣。正德间(1506——1521)基址废坏,殿宇倾颓,间寂禅居,尚留燕坐之处;荒凉惠苑,复无经行之迹。有僧人圆英者飞锡于兹,喟然叹曰:嗟乎梵刹,零落乃至此!遂率徒侣,历多寒暄,重新殿宇,创起廊房,皈依者销殃,而致福回向者去危而获安,为一方之盛槩者数十年。嘉靖末累岁不登,闾里萧条,阇梨散逸。既壬子没,渐以倾圮,迄今又将一花甲矣。山门僧房荡然平地,正殿仅存伽蓝尚未尽毁,蓬蒿藤萝,兽蹄鸟迹,见之者惨然,吊古者伤心。里人卢仕,并僧人如桂亢不堪忍,倾心发意,开披荆榛,谋及堂兄延宾,同竭生平,化诱一方,鸠财辇石,冶金陶瓦,任劳任费,冒暑冲寒,起自万历乙巳(三十三年,1605年),既丙午(1606年)而殿成,及丁未(1607年)而急完册青 。金碑焕然溢目,人为之度其广阔:东临薛流,南近陶山,西连落凤,北镇曹王,前设山门,后葺僧青,外置赡寺田一十四,至庚戌(1610年)岁功始告成。凡施一财,效一劳者,悉登名于石,以垂诸永。因为之赞曰:善哉卢子,美富心田。荒凉古寺,冷落度年;一旦重新,涂瑰辉然。高真上人,暮静捿玄;谈经讲法,入定参禅。文山浩浩,竟陟其巅;欲海沉沉,直穷其渊。不二妙旨,ooo诠。点化群迷,接引诸贤;共修圣果,同结良缘。梵刹一修,垂后光前;民风世教,补益无边。猗与休哉,功德茂焉”。
该碑文作者侯庆远,字公善,号乐庵,世居滕县城东北洪村,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甲科进士,曾任山西大同知县,后入京历任工、兵、户、刑、吏五科。其祖父精研《尚书》,伯父侯维藩曾任蓝田知县,《滕县志》中多收有其诗文。侯庆远致仕回乡后诗书自娱,喜种菊花,享年六十三岁。清道光版《滕县志》人物卷中有传,艺文卷中收录有一首明朝南京工部尚书、太仓人张辅之(张溥伯父)所写《过滕吊侯乐庵给谏》的吊亡诗,刻在侯庆远墓碑上,诗中最后两句是“过吊潸然泪,千秋真谏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