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滨湖镇三山村“重修牧仙山泰山行宫碑”

(2014-06-23 14:19:27)
标签:

佛学

文化

滨湖镇三山村“重修牧仙山泰山行宫碑”现存地点:滨湖镇三山村牧仙山南麓

立碑年代:清朝乾隆六年即1741

距今时间:273

碑文撰者:邑庠员李在湄

鲁南一带,至今有 “泰山老奶奶”崇拜的习俗,比如某个孩童或青年爬山摔倒了,别人就会玩笑说“你是泰山童子呀,小心泰山老奶奶把你收了去……”我小时也听大人说过为给家人治病去泰山磕头烧香的事,登一阶台级磕一个头,十八里上山路,够虔诚的了……

清朝山东人王士禛在其史料随笔《池北偶谈》中记载了一则泰山老奶奶“显灵”的事例:清朝顺治十年有曲阜年仅10岁的孔姓孝子为母病“还愿”,从泰山顶跳下被一朵祥云接住平安落地,正行于山下的泰安知州亲眼目睹后“大嗟异,以乘舆载之送归”——由此可见这种信仰在鲁南的民间基础。

滕州在泰山正南一百多公里处,境内也有几处泰山奶奶庙,官名叫“碧霞 元君祠”或“泰山行宫”。其中,今滨湖镇三山村北牧仙山至今存有一处古代庙址,山坡上尚有山门一座,建筑废墟一片,山顶石楼数间(已坍塌),石碑四通。另还有山洞一处,洞侧有元代摩崖石刻,内容为《上一圆觉禅庵记》,写得很有意思:“夫欲住此庵者,或一方僧徒弟、僧戒德,此处并彼处有勤迹者方许住持,却不得失减常住田土、什物、斛粟等物;但有失减者,即请退之。如是有勤迹增余者在行;住持若失减者,永不得住持;凭耆年人并诸山师德凭专举保者。下庵井一孔。”落款为“至正元年秋八月一日查元朝至正元年为公元1341年,是这片建筑遗址中见到的最早的文字石刻了,主要是以这种摩崖石刻的形式要求来此住持的寺院领导“必须确保该寺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从这段文字记述看,该建筑在七百年前或是佛教的尼姑庵。

倒塌的山门前立有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泰山行宫碑记》:夫所谓牧仙山者,其姓字不传,亦不知其何所指……旧有碧霞元君庙焉……另有两块躺倒的圆顶石碑,一块是清朝康熙戊戌年(1718年)岳岱钟灵碑;一块是某朝壬午年泰山行宫之记碑,碑文题目均是《重修泰山行宫碑记》,由此可知到了三百年前的清朝时,这里已经改成了道教的泰山奶奶庙……

山门后建筑遗址处立有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牧仙山泰山行宫碑记》,圭形,碑文较长且文字保存良好,基本能全文识读,主要记述了清朝乾隆年间,该寺某住持僧连同当地善士李维纯化缘集资重修祠庙的过程及经历,语句多用四、六骈体,写得文采斐然。该碑文中也提到“碧霞元君祠创建不详于何代,重修惟记于盛明,碑文描绘当地风景说:“东望峄峰,西连凫山,岗陵相斗,悬崖陡壁峭拔之势弥盛,古洞清潜幽邃之景,奚窥晴岚炘炘,殿庑嶙峋之斐……碑文中亦提到寺院修复前的惨状:“栋折瓦摧,风泣月露,猿咽泉悲,桐花落尽,柏子烧残,溪壑改观,草木凄其……”由此可以想见这片建筑当年的规模。碑文落款龙飞乾隆六年岁次辛酉春正月上元日立。住持僧人奉礼部……可知该寺院也是经过上级官方批准的……

牧仙山地处滕境西北角,北与邹城交界,背临凫山,前瞰微湖,独特的地理环境在这里形成“三山夹一井”的景观,“三山”之名或许也由此而来,当地至今仍流传着铜井、御碑、铁板桥;石鼓、石锣、石凤凰;古柏、古祠,牧山洞的说法,罗列出了此地有代表性的景观,其中“古柏、古祠,牧山洞”,应该就是指这片祠庙建筑了,只是如今除了石洞还在,古祠已然废弃,古碑行将漫灭,古柏早已烧尽,古迹已成废墟……

三山村一带古迹众多,除村北的这座“泰山行宫”外,村中的一座石桥上竟然砌着旧时出土的汉画像石;牧仙山另还有“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的传说,附近也确实分布着多座伏羲庙、人祖庙以及爷娘庙;牧仙山前的古井里还出土过文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