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莲青山中古皇城

(2005-11-27 23:27:22)
分类: 古滕历史和文化
莲青山中古皇城莲青山中古皇城 

         在滕州版图东北部的连绵群山中,有一片被称为“皇城”的古代建筑遗址。遗址上散落着大量的废砖烂瓦及直径达 60 余厘米的石质柱基,建筑总面积近十万平方米。整座“皇城”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几进院落呈中轴对称布局,并有内、外城墙围护,四周群山环抱,远离人烟,格外幽静。
         远在深山的这么一处具有“皇城”规格的古代建筑究竟是怎么回事?此“皇城”为谁而建?何人所修?存在于哪朝哪代?曾住过何姓何人?为什么如此浩大的古迹建筑却不见记载于任何典籍史料?为什么遗址废墟的残碑断碣上不见留下的只言片语?这一切,都使沉睡在山中数百年的古皇城更加神秘起来,谜一样地吸引着前去探访的游客。
         总结一下就笔者所知的有关“皇城”的种种传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 公主王宫 。《滕县志 . 山川志》记载:“东莲青山上有纪王女城,即玉女城,形颇臃肿,岿然如屯云。上有九十九顶,前有玉女池,俗传纪王女修道于此,王因筑城居之,故亦名女王城”。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周纪王的女儿与父王手下的一员大将私奔隐居此城的传说,大致说成了一个公主逃婚的爱情故事。然而这个“周纪王”是哪朝哪代的“王”?查春秋战国前的周朝及唐末五代十国时“后周”的正史,并未见有“周纪王”的记载;况且《滕县志》上所说的“纪王城”并非一处,邹城峄山前和“皇城”后山顶处也有“纪王城”!更何况“皇城”废墟上的青砖和琉璃瓦根本就不是唐朝以前的建筑材料!
         . 驻军兵营 。当地传说有“耶律元达”在此占山为王,修建了这个军事堡垒,并以莲青山周围分布的“五营四哨”、前后任场(杀人场)和御桥南侧的“点将台”证明。另还有战国时军事家孙膑的学生杜谷臣、李慕两员战将进山筑城的说法,表明皇城是一处军事堡垒。从常识上说,战备驻军一般都要选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然而莲青山并不具备军事要塞之险,也无大军人马屯住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以逃命深山、拥兵自守的“山大王”之力,根本就建不成如此规模的巨大工程!
         . 宗教寺院 。当地亦传说住在皇城的两位道士到西湖财主家化缘修复皇城的故事,说明皇城也曾有过或佛或道的香火。然而宗教建筑主要是供善男信女们经常前往烧香朝拜的,可是皇城至今连个进山的正规通道都没有,更用不着在“寺院”周围的山上垒砌两道城墙去守卫一座空空的寺庙!
         那么皇城究竟是一处什么建筑呢?一向以“文化昌明”自称,以舞文弄墨见长的历代滕州人,为什么恰恰对莲青山中的这座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古代建筑不着一笔、不措一词呢?《滕县志》所载的“纪王城”,几乎可以断定指的并不是这座皇城,如果说皇城在过去不属于滕州版图,可是连离莲青山北侧更远的古代“黄约城”县志上都有明确记载,却为何单单只“漏”掉了这座规模更大的皇城?莲青山中古皇城,究竟埋藏了什么难解的谜团呢?
         古皇城座落在莲青山南侧的山坡上,四周地势“三山加一头”,正好围成古代风水学上所讲的“椅子背”形。两侧山涧有流水抱身流过,如二龙交须,交会于皇城主体建筑前的御桥处。御桥南有阜丘,被人为平整成“点将台”,四周砌石垒成方形,如一张长案摆放在皇城南面。当地民谚说:“皇城地势三山加一头,中有二龙交须处,不出王便出候”;又说“皇城九十九座山,就差一座不做官”,而差的这一座,恰恰就是被削平成“点将台”的长案阜丘!
         更为奇怪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坐镇四方”,院落布局要座北朝南,四四方方。然而皇城最后面的内城北墙,却直对着中轴线圈成了半圆形!那道碎石垒成的月牙形“升斗”城墙,至今还基本完好地保留着!什么特殊的建筑才设计成这种“前方后圆”的格局呢?
            2003 年夏,就在古皇城月牙墙的圆心处,有盗墓分子挖了盗洞,被警方一举抓获。随后,滕州博物馆考古专业人员在盗洞处对月牙墙围起的封土进行勘探试掘,竟发现了一个长、宽各 30 多米的方形大坑,并且南侧有通道与坑相连,形成一个‘甲“字形!在进一步的勘探中,又发现了脱漆、泡钉等丧葬用品——难道,难道这里是古代的一处大型墓葬?
             2003 9 月,笔者前往北京十三陵进行实地考察,找来介绍明朝帝王陵寝的有关资料,又对照发掘于 1972 年的邹城明代荒王陵的有关资料,经对照核实,发现滕州皇城的建筑选址及设计布局竟与明代的王陵大致相似!尤其是整个建筑最北侧的月牙形城墙,竟与十三陵中围护帝王坟墓的宝城——“哑巴院”(又称“月牙城”)暗合!并且,北京十三陵诸陵陵宫的建筑设计,竟也能在滕州的皇城遗址上隐约找到大致的对应,如五朝门、陵案山、御桥、三进院落的陵宫建筑、东西神厨神库、内外罗城、石雕供器、月牙形宝城、前方后圆的格局,乃至建筑使用的大小青砖,量其尺寸,竟也都与北京的明陵相差无几!
         有着种种传说的滕州皇城,莫非竟是明朝哪位诸侯王公的陵墓吗?如果真的是墓,那么“皇城”里埋的主人又是谁?为什么皇城后来被毁得那么彻底,竟连建筑地基也被挖掉?
         北京昌平十三陵的“长陵神功圣德碑”上刻有明朝第四任皇帝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撰写的碑文,文中提到他(朱高炽)的第八个儿子“滕王(朱)瞻垲”。明沈德符在其所著《万历野获编 . 补遗》中记载:明仁宗朱高炽与陪葬献陵的贵妃郭氏生“滕怀王”。那么滕王朱瞻垲是否就是“滕怀王”?这位“滕王”太子被分封到了哪里?
          在清道光版《滕县志 . 封爵》中查到了对明朝太子朱瞻垲的记载:“朱瞻垲,明仁宗第八子,永乐中封滕王,薨,谥怀王。”由此可知,明仁宗的皇太子朱瞻垲在明朝永乐年间被分封到了滕县,死后追谥滕怀王。那么这位“滕怀王”被葬到了哪里?“皇城”与滕怀王有联系吗?
          查《滕县志 . 古迹》卷,在“墓葬”条文中,只查到“明鲁庄王墓,在狐台山上”一句。这个明朝的“鲁庄王”又是谁?他为什么埋在了滕地?他与滕怀王朱瞻垲是什么关系?狐台山在今木石境内,北距皇城又相隔 20 多公里了 ......
         当然,目前莲青山古皇城所流传下来的种种传说,都仅仅是“传说”而已,缺乏文献资料的考证和考古发掘的实证。即使本文中对皇城与明代王陵的推测,也只能列为种种猜测中的一种,即增加为:
    四,古代王陵
     一切还都有待于考古专家和史学工作者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发掘和考证!然而,不论对皇城做什么,保护好那片古遗址才是第一位的——因为那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永远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西藏礼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