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说”历史不等于“戏说”历史

(2006-07-15 08:55:30)
分类: 我的评论

                “趣说”历史不等于“戏说”历史

 

 

印象里,学者的书不要说销量,有资格在新华书店、私人书局的架子上摆出来,就谢天谢地了。然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撰写的《帝国的惆怅》,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印了6次,印数多达几十万册,仅最近的这次(2006年1月)印数即为42000册。众所周知,在中国,印了5万册的书,就可以称作畅销书。于是就有人不服气了,说易中天的书纯粹是扯淡的书,是以“戏说”的口吻来哗众取宠。

 

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尽管与一般学术书相比,《帝国的惆怅》几乎看不到什么专业术语、学术名词,甚至从头到尾所用的语言通俗之至,但这并不能说它就不是一本学术书。学术书固然不能以“戏说”的形式出现,以“趣说”的面貌示人却是值得鼓励与提倡的。

 

“趣说”就是以有趣的语言来进行叙述。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十分的有趣。它是这样说的:“晁错是穿着上朝的衣服(朝衣)被杀死在刑场的。”按照常规,罪犯应当穿囚衣赴刑场,因为他是从监牢中被押解出来的。身为朝廷高官(据书中解释,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的晁错,却是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被匆匆押赴刑场的,该书说这是“草菅人命”。朝廷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地要置晁错于死地?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然后笔锋一转,切入问题的要害,引出当时(西汉景帝时)的一大政治事件,也是对其后漫长中国历史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个事件,即“削藩”。

 

由此可以看出,易中天的写作手法之不一般了。因为按照常理,如“消藩”这样的历史大事件,在叙述的时候,首先要将历史的大背景讲清楚,然后再逐一介绍关键人物,再然后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而易中天偏偏反其道而行,在叙述如此庞大的历史事件的时候,以一个并非重要的人物的命运来大做文章,进而牵出背后的故事,这种写法,尽管违背常理,但效果显而易见,那就是使得整个事件的叙述过程生动而有趣。

 

事实上,在书后的“跋”中,易中天为自己的这一写作方式是所了辩护的,他说:“历史总是让人惦记,也不能不让人惦记。”“历史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于是就有了对历史的多种说法。最常规的是“正说”,最流行的是“戏说”。“正说”难懂而且乏味。“戏说”好看却又不大真实。因此,惟独“趣说”才可以解决“正说”的不好看,“戏说”的不真实之矛盾。

 

当然,“趣说”历史的书面对的读者群是那些非历史研究者,他们往往只是历史这一学科的爱好者。真正进行历史研究,“趣说”历史的书,自然是不能去看的,否则,可能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观感,那样,反而不利于独立思考与独立发现。但不管怎样,历史是属于全民族与全社会的,阅读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少数学者的专利。或许,这便是易中天“趣说”历史的价值所在。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易中天著/文汇出版社20058月第1版,20061月第6次印刷/26.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