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 |
Vol.16 东西之别:《无间行者》
文/公元1874
http://img1.mtime.com/pi/d/2006/37/200691816521.1608564.jpgVol.16东西之别:《无间行者》" TITLE="1874年的电影 Vol.16 东西之别:《无间行者》" />
当老马的《无间行者》横扫奥斯卡的时候,国人但凡知道这件事的,无不跌破眼镜。从国人情绪来讲,这部翻拍《无间道》的电影没有保留原著一点余韵,虽然经典镜头在《无间行者》里纷纷重现,但是完全失去了《无间道》里的特色。无论是卧底戏,影院交接情报戏,黄Sir之死,韩琛之死,在《无间行者》里纷纷变成了硬碰硬、粗俗草根的镜头表现,与《无间道》中清冷、留白、悬疑的特色相去甚远。但问题是这部翻拍之作抱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剧本等多个重要奖项,而原版《无间道》却连提名都落选了。
这个有些黑色幽默的情景其实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一个电影,如果被群众熟悉和研究到某个程度,那么写再好的影评也是多余的。但相比下两个师出同门的电影来做对比却是一件有趣的事。所以文章开始前我必须要说明自己的观点:我很喜欢《无间行者》,当然更喜欢《无间道》,而且两者不冲突。
记得《无间道》在美国上映后(抑或1区DVD推出后?记不太清),看到一个美国人对该片的评论,除去制作精良拉,演员优秀拉,剧情出色拉之类的誉美之词,这个美国的文艺小青年提出了一个他觉得非常郁闷和不解的地方:为什么片子里的好老人警察这么悲壮的被扔下大厦砸死之后,在充满鲜血与子弹的场景里,为什么配乐会是一个女声在那里啊来啊去?他顿时觉得,这一幕本可以让人哀伤的,被这么一搞只觉得莫名其妙,已经无从哀起了。
我们转过头来想自己的看法。这一幕我第一次看是无比震撼,而衬托该场景的是被那个美国小青年认为突兀的陈光荣的配乐:《警察……再见》。这段女声越过了电影,充满整个画面,而枪声,警察的怒喝,现场的一切声音都淡了下来,这段苍凉的女声成为这这一刻的主角,为黄Sir的突然死亡饮上一曲送别的挽歌。如果要评选《无间道》中最让人难忘的镜头,相信这一幕已经是排在前三。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感动国人的桥段,在国外就吃不通了呢?
不得不再次提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比较悬的东西,也是很多学者专门研究的课题。在电影方面很难找到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我们既可以都很喜欢《肖申克的救赎》,也可能会分成类似于《十面埋伏》一样的两个极端。最直观的例子应该是IMDB的Top250,这个目前最能代表全球电影评价的排行榜自有始以来就伴随着不少质疑与争论,尤其是以美国和法国以外的国家为例。看看这个榜上的中国电影有哪些。《卧虎藏龙》?这个尚可理解《英雄》?也尚可忍。但问题是我们其他的好片呢?《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不用举更多影片来说明了,以上这些电影在国外拿奖均拿到手软,按理说也是比较出名的,但为什么就不待IMDB招见呢?这其实正好说明IMDB的平民化,奖项大都是评委给的,这些专业资深的电影人自然不会有那么深的文化和地域差异;而如果是普通人,未免视角有限。
而如果明白这一点,那么你对于《无间行者》的成功和大热就不应该奇怪了。这是在5部奥斯卡候选电影里票房最高的,北美票房超过1亿美圆,也是老马近年难得的高票房电影。很多国人对于《无间行者》感到印象不好的地方无非是太粗俗,太直白,但我却对这点感到不理解:难道这不就是老马的一贯风格么?作为一个拍片数十年,一辈子从少年到老年都投身于电影事业的人,他的电影经历又有哪年是不粗俗的了?就如同《飞行家》这种讲上流社会的电影,其中的味道仍然是跟上流社会无关的,反倒有些江湖气的豪爽与义气。除此之外,《纽约黑帮》《的士司机》《好家伙》等就不用多提了。
这部《无间行者》完全是继承了老马所有电影的一贯风格。在拍片之前听说老马并没有看原版,只按照买来的剧本用他心目中自己的感觉去拍,所以我更不希奇《无间行者》跟《无间道》的巨大差别。如果你放下《无间道》的含蓄内敛,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在老马的影片史上都称得上上乘之作的电影。影片靠大量的人物对白推动剧情,留白的地方基本为0(这点与《无间道》风格形成强大的反差,以下类推);没有一个人的对白是干净的,无论上至警界高层下至街边混混均是三句话不离Fuck,暴力血腥,尼科尔森的嚣张跋扈更是跃然银幕——如果是我对这届奥斯卡有什么不满,那么就是这么优秀的角色竟然没能拿最佳配角,甚至连提名都没。
比起原版,尼科尔森的黑帮老大角色与曾志伟的韩琛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他的双重身份。中情局的线人这个身份实在是讽刺,老马的一贯风格再度暴露无疑。
老马在这个片里除了将各个演员调教得到位,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把波士顿这个地方刻画得亦戏非戏。各个场景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风格,肮脏的街头,拥挤的警察局,灰蒙蒙的天空,究竟是演得真实,还是真实得像在演戏?这次老马对于电影环境的营造,要较之之前的《纽约黑帮》和《飞行家》上乘。
《无间道》里每个人都身处无间地狱的煎熬,有着自己的处心积虑和重大的思想包袱;邪如刘健明,惨如陈永仁对于自己身份的错乱所能发泄的不过是一忍再忍,而陈永仁如果忍得无法忍下去,也不过是借题发挥砸砸桑拿房,就这样还会被上司盯上要他老老实实;《无间行者》里老马就爽快多了,有压力?未解决?那直接打就是了,警察三句话谈不拢就“Fuck”,还是觉得不过瘾就直接在差馆里开片。老马从不掩饰自己的粗鲁和莽撞,但这恰恰就是老马的影迷喜欢他的原因。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到目前为止已经没有多少人在质疑他的演技,从当年沉船的小伙子到纵横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大亨再到非洲的挖矿工,他的演技的提高是众人共睹的,但他想拿到小金人我估计至少还需要十年以上。太年轻,脸太嫩就是他唯一的缺点,小白脸帅气是帅气,但奥斯卡近几十年已经是嫉帅如仇了。靓汤再努力,《生于七月四日》都已经演成这样了,奥斯卡照样熟视无睹。所以有些时候,谋事在人,成人还得靠天呐。
如果要拿小白脸跟梁朝伟对比似乎是个比较无趣的话题。这两个角色除了都拿一个剧本干过一样的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梁朝伟的陈永仁,睿智风趣,时而忧郁时而搞笑,死得死得那么漂亮;小白脸则是从始至终的Fuck,十分专一。我有些感谢老马,为一个我喜欢的剧本提供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风格,否则还是跟《无间道》一个样,那有什么意思呢?
马特·达蒙相比之下就要弱一些了,我很喜欢他,《伯恩的身份》实在是惊艳,能在007和谍中谍当道的今日,杀出一个全新的超吊特工实在是要让我惊为天人。马特·达蒙绝对不酷,绝对不帅,但这个既不帅气也不酷毙的人在《伯恩的身份》里奉献的是一次精彩绝伦的演出,他不会搞着高科技跑车变身两三次之后跟对手打得死去活来,也不会吊着一根牌子货的绳子跳伞几百米的偷些盗版光盘,但这个角色的魅力就是干事情不拖泥带水,要杀个人一招一式解决战斗,动作之迅速让人还没开始进入状态,准备看主角大战三百回合故事就完了,让人不得不重头再看一次。写文章的时候得知《伯恩的身份III》于2008年3月推出。这是多么难的煎熬啊。
尼科尔森就一笔带过,上面提到了,这老头子演得太嚣张跋扈了,张狂指数相当于十个韩琛吧。你韩琛在警察局扫个饭盒算什么,我还能在电影院里露JJ吓唬观众呢。
纵观整个《无间行者》,我不得不说这是对自己而言一个非常愉快的观影经历。除去港版,《无间行者》是纯粹的马田史高西斯,也是纯粹的马式黑帮电影。老马也为其他跟风翻拍电影的人一个精彩的教育:看到没有,什么样才叫翻拍?鬼水凶灵?触不到的恋人?你那只能叫克隆!
老马凭《无间行者》拿走了两个属于他的奖,他应该对于电影事业没有任何遗憾了。其实奖能代表什么?电影史上的无冕之王还少了么?不过当我看到沧桑的老马终于在三个几十年老同行的手中接过小金人的时候。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得奖,真的就是了一个心愿,了一个既是导演,也是影迷自己的一个心愿。
文/公元1874
http://img1.mtime.com/pi/d/2006/37/200691816521.1608564.jpgVol.16
当老马的《无间行者》横扫奥斯卡的时候,国人但凡知道这件事的,无不跌破眼镜。从国人情绪来讲,这部翻拍《无间道》的电影没有保留原著一点余韵,虽然经典镜头在《无间行者》里纷纷重现,但是完全失去了《无间道》里的特色。无论是卧底戏,影院交接情报戏,黄Sir之死,韩琛之死,在《无间行者》里纷纷变成了硬碰硬、粗俗草根的镜头表现,与《无间道》中清冷、留白、悬疑的特色相去甚远。但问题是这部翻拍之作抱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剧本等多个重要奖项,而原版《无间道》却连提名都落选了。
这个有些黑色幽默的情景其实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一个电影,如果被群众熟悉和研究到某个程度,那么写再好的影评也是多余的。但相比下两个师出同门的电影来做对比却是一件有趣的事。所以文章开始前我必须要说明自己的观点:我很喜欢《无间行者》,当然更喜欢《无间道》,而且两者不冲突。
记得《无间道》在美国上映后(抑或1区DVD推出后?记不太清),看到一个美国人对该片的评论,除去制作精良拉,演员优秀拉,剧情出色拉之类的誉美之词,这个美国的文艺小青年提出了一个他觉得非常郁闷和不解的地方:为什么片子里的好老人警察这么悲壮的被扔下大厦砸死之后,在充满鲜血与子弹的场景里,为什么配乐会是一个女声在那里啊来啊去?他顿时觉得,这一幕本可以让人哀伤的,被这么一搞只觉得莫名其妙,已经无从哀起了。
我们转过头来想自己的看法。这一幕我第一次看是无比震撼,而衬托该场景的是被那个美国小青年认为突兀的陈光荣的配乐:《警察……再见》。这段女声越过了电影,充满整个画面,而枪声,警察的怒喝,现场的一切声音都淡了下来,这段苍凉的女声成为这这一刻的主角,为黄Sir的突然死亡饮上一曲送别的挽歌。如果要评选《无间道》中最让人难忘的镜头,相信这一幕已经是排在前三。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感动国人的桥段,在国外就吃不通了呢?
不得不再次提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比较悬的东西,也是很多学者专门研究的课题。在电影方面很难找到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我们既可以都很喜欢《肖申克的救赎》,也可能会分成类似于《十面埋伏》一样的两个极端。最直观的例子应该是IMDB的Top250,这个目前最能代表全球电影评价的排行榜自有始以来就伴随着不少质疑与争论,尤其是以美国和法国以外的国家为例。看看这个榜上的中国电影有哪些。《卧虎藏龙》?这个尚可理解《英雄》?也尚可忍。但问题是我们其他的好片呢?《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不用举更多影片来说明了,以上这些电影在国外拿奖均拿到手软,按理说也是比较出名的,但为什么就不待IMDB招见呢?这其实正好说明IMDB的平民化,奖项大都是评委给的,这些专业资深的电影人自然不会有那么深的文化和地域差异;而如果是普通人,未免视角有限。
而如果明白这一点,那么你对于《无间行者》的成功和大热就不应该奇怪了。这是在5部奥斯卡候选电影里票房最高的,北美票房超过1亿美圆,也是老马近年难得的高票房电影。很多国人对于《无间行者》感到印象不好的地方无非是太粗俗,太直白,但我却对这点感到不理解:难道这不就是老马的一贯风格么?作为一个拍片数十年,一辈子从少年到老年都投身于电影事业的人,他的电影经历又有哪年是不粗俗的了?就如同《飞行家》这种讲上流社会的电影,其中的味道仍然是跟上流社会无关的,反倒有些江湖气的豪爽与义气。除此之外,《纽约黑帮》《的士司机》《好家伙》等就不用多提了。
这部《无间行者》完全是继承了老马所有电影的一贯风格。在拍片之前听说老马并没有看原版,只按照买来的剧本用他心目中自己的感觉去拍,所以我更不希奇《无间行者》跟《无间道》的巨大差别。如果你放下《无间道》的含蓄内敛,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在老马的影片史上都称得上上乘之作的电影。影片靠大量的人物对白推动剧情,留白的地方基本为0(这点与《无间道》风格形成强大的反差,以下类推);没有一个人的对白是干净的,无论上至警界高层下至街边混混均是三句话不离Fuck,暴力血腥,尼科尔森的嚣张跋扈更是跃然银幕——如果是我对这届奥斯卡有什么不满,那么就是这么优秀的角色竟然没能拿最佳配角,甚至连提名都没。
比起原版,尼科尔森的黑帮老大角色与曾志伟的韩琛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他的双重身份。中情局的线人这个身份实在是讽刺,老马的一贯风格再度暴露无疑。
老马在这个片里除了将各个演员调教得到位,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把波士顿这个地方刻画得亦戏非戏。各个场景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风格,肮脏的街头,拥挤的警察局,灰蒙蒙的天空,究竟是演得真实,还是真实得像在演戏?这次老马对于电影环境的营造,要较之之前的《纽约黑帮》和《飞行家》上乘。
《无间道》里每个人都身处无间地狱的煎熬,有着自己的处心积虑和重大的思想包袱;邪如刘健明,惨如陈永仁对于自己身份的错乱所能发泄的不过是一忍再忍,而陈永仁如果忍得无法忍下去,也不过是借题发挥砸砸桑拿房,就这样还会被上司盯上要他老老实实;《无间行者》里老马就爽快多了,有压力?未解决?那直接打就是了,警察三句话谈不拢就“Fuck”,还是觉得不过瘾就直接在差馆里开片。老马从不掩饰自己的粗鲁和莽撞,但这恰恰就是老马的影迷喜欢他的原因。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到目前为止已经没有多少人在质疑他的演技,从当年沉船的小伙子到纵横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大亨再到非洲的挖矿工,他的演技的提高是众人共睹的,但他想拿到小金人我估计至少还需要十年以上。太年轻,脸太嫩就是他唯一的缺点,小白脸帅气是帅气,但奥斯卡近几十年已经是嫉帅如仇了。靓汤再努力,《生于七月四日》都已经演成这样了,奥斯卡照样熟视无睹。所以有些时候,谋事在人,成人还得靠天呐。
如果要拿小白脸跟梁朝伟对比似乎是个比较无趣的话题。这两个角色除了都拿一个剧本干过一样的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梁朝伟的陈永仁,睿智风趣,时而忧郁时而搞笑,死得死得那么漂亮;小白脸则是从始至终的Fuck,十分专一。我有些感谢老马,为一个我喜欢的剧本提供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风格,否则还是跟《无间道》一个样,那有什么意思呢?
马特·达蒙相比之下就要弱一些了,我很喜欢他,《伯恩的身份》实在是惊艳,能在007和谍中谍当道的今日,杀出一个全新的超吊特工实在是要让我惊为天人。马特·达蒙绝对不酷,绝对不帅,但这个既不帅气也不酷毙的人在《伯恩的身份》里奉献的是一次精彩绝伦的演出,他不会搞着高科技跑车变身两三次之后跟对手打得死去活来,也不会吊着一根牌子货的绳子跳伞几百米的偷些盗版光盘,但这个角色的魅力就是干事情不拖泥带水,要杀个人一招一式解决战斗,动作之迅速让人还没开始进入状态,准备看主角大战三百回合故事就完了,让人不得不重头再看一次。写文章的时候得知《伯恩的身份III》于2008年3月推出。这是多么难的煎熬啊。
尼科尔森就一笔带过,上面提到了,这老头子演得太嚣张跋扈了,张狂指数相当于十个韩琛吧。你韩琛在警察局扫个饭盒算什么,我还能在电影院里露JJ吓唬观众呢。
纵观整个《无间行者》,我不得不说这是对自己而言一个非常愉快的观影经历。除去港版,《无间行者》是纯粹的马田史高西斯,也是纯粹的马式黑帮电影。老马也为其他跟风翻拍电影的人一个精彩的教育:看到没有,什么样才叫翻拍?鬼水凶灵?触不到的恋人?你那只能叫克隆!
老马凭《无间行者》拿走了两个属于他的奖,他应该对于电影事业没有任何遗憾了。其实奖能代表什么?电影史上的无冕之王还少了么?不过当我看到沧桑的老马终于在三个几十年老同行的手中接过小金人的时候。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得奖,真的就是了一个心愿,了一个既是导演,也是影迷自己的一个心愿。
前一篇:04/02/2007 七天之痒
后一篇:04/04/2007 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