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文学》创刊60周年之际,“《北京文学》创刊60周年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丛书分三辑,分别是《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全国奖作品集》《受戒:未获全国奖但产生较大影响作品集》《喜鹊登枝:名家成名做处女坐作品集》和《记忆与足迹:史料汇编和“北京文学60年”征文作品集》(最后一辑即将出版)。
第一辑收入了《北京文学》自1950年创刊以来获得过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的各类体裁的作品,其中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邓友梅的《话说陶然亭》、方之的《内奸》、陈建功的《丹凤眼》、林斤澜的《头像》、刘恒的《天知地知》、刘庆邦的《鞋》等,这些小说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或标志性作品。第二辑收入了吴晗的《海瑞罢官》、王蒙的《风筝飘带》、汪曾祺的《受戒》、余华的《现实一种》、李陀的《也谈“伪现代派”及其批评》、曹乃谦的《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乔典运的《问天》、毕淑敏的《预约死亡》、兴安的《新体验小说:作家重新卷入当代历史的一种方法》、王小波的《万寿寺》、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雷达的《为什么需要和需要什么》、铁凝的《逃跑》等,这些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没能获奖,但在当时乃至今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轰动和影响,尤其是《海瑞罢官》《受戒》《现实一种》《预约死亡》《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对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和走向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第三辑收入了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刘庆邦的《走窑汉》、徐小斌的《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苏童的《桑园留念》、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单位》、荆永明的《外地人》、浩然的《喜鹊登枝》、张辛欣的《在静静的病房里》、王安忆的《雨,沙沙沙》、沈宏非的《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等,这些作品或是以上作家的处女作,或是他们的成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应该是张洁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走窑汉》《十八岁出门远行》《伏羲伏羲》分别是刘庆邦、余华、刘恒的涅槃之作,由此他们才真正在中国文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浩然的《喜鹊登枝》、王安忆的《雨,沙沙沙》是他们的处女作,前者发表于1956年,当时浩然只有24岁。据他回忆说《喜鹊登枝》写出后,十分喜欢,赶紧寄给了一家刊物。不料却被退了回来。他非常为心疼,“像一个难把孩子养活的妈妈,把它送给孤儿院那样给了《北京文艺》(《北京文学》的前身),得到两位女编辑的赏识,才把它救活”。《雨,沙沙沙》发表于1981年,当时王安忆只有25岁。严格的说,王安忆的处女作是《平原上》,发表于1978年,但她在多种场合和文章中都承认,《雨,沙沙沙》才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在《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序言中她说:“我的短篇小说第一阶段,是从《雨,沙沙沙》开始,这也是我整个文学生涯的开端。”而沈宏非的《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即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封笔之作,写完这篇小说之后,他就一直专心报刊专栏的写作,成了影响一方的文化随笔名家。
关于这套丛书的价值和意义,前言中已经说明:“以上4辑图书,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北京文学》6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展现了60年来的重要作品和不同时期的刊物风貌,也基本上代表了60年来《北京文学》作品的最好水平。”“60年的《北京文学》,承载着我们的共同理想,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心血、智慧与汗水,也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与足迹。值得欣慰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已经构成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得在《北京文学》创刊55周年时,也曾出版过一套丛书,但现在这套我以为更有意义和特色。
在入选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我亲自约稿和编辑的,比如刘恒的《天知地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庆邦的《鞋》、毕淑敏的《预约死亡》、沈宏非的《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等等。现在看到这些作品,想起那些往事和经历,感觉恍如隔世,又好似近在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套丛书中,我15年前的理论习作《新体验小说:作家重新卷入当代历史的一种方法》有幸入选,我很感欣慰,它使我想起1994年《北京文学》的风光,想起那些发起和参与“新体验小说”写作的作家和同事们。我感激当时刊物的领导傅用霖先生和傅锋老兄,前者对我的信任,给了我斗胆考察和阐释“新体验小说”写作以及当时国内文学状况的信心和动力,后者对这篇文章的肯定和建议,让我受益至今。我更感谢现在《北京文学》的兄弟姐妹们,他们使我这篇蒙尘的小文重见天日。

昨天,《北京文学》创刊60周年庆典在亚洲大酒店举行。我作为曾经在《北京文学》工作过的编辑参加了这一盛会。在会上,我见到了我的老领导老同事,还有多年不见的老作家老作者,心情异常激动,这是我离开《北京文学》10年后最愉快的一次聚会,那些熟悉的但却被岁月沧桑的面庞和笑脸,激活了我过往的记忆和逝去的快乐时光的怀念。我23岁来《北京文学》,直到38岁离开,整整15年,可以说,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北京文学》,而《北京文学》也铸就了我对文学一生的追求和痴恋,使我至今无法回头,并且无怨无悔。
庆典散后,半醺的我与评论家孟繁华、《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十月》执行副主编陈东捷、作家温亚军、荆永明等5位好友继续喝酒畅谈,几十瓶啤酒一瓶红酒,夜色迷离,终醉而归。
《北京文学》60周年丛书编辑委员会
主任:黎 晶 刘 恒
策划:杨晓升 吴双明
顾问:陈世崇 赵金九 傅用霖 章德宁 兴 安 陈红军 傅
锋 蓝春荣 赵李红
编辑:师力斌 王虹艳 张颐雯 王秀云 王 童 张琳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