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语言大学“观颐学生沙龙”举办文学对话会

(2009-06-16 02:04:27)
标签:

故乡与文学

蓝移迂回

记忆与遗忘

记忆与梦

分类: 当代文学观察

北京语言大学“观颐学生沙龙”举办文学对话会

 

    近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观颐学生沙龙”的活动上,众多文学爱好者与作家、评论家展开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旅居海外的人对故乡、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话会的主题是“故乡与文学”,邀请了著名编剧、旅美女作家张人捷,留法女作家、画家林风竹和“80后”女评论家于一爽等。会议由评论家兴安主持。

    长期居住法国、出生于“70后”的林风竹首先从自己的长篇小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伊甸园不是我的天堂》谈起,自称是“小小的世界人”,文学创作成分中有70%来自法国文学。她的艺术初衷则定位在“世界范围的艺术”,因此“和世界的距离更近了,和中国的距离远了”。在谈到父辈时,她不免感伤地说,那一代人失却了很多自由的权利,有着“蓝移迂回”的历史伤痛。面对着这么多“80后”学子的面孔,她鼓励大家努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丰富,开掘自身的潜力,这样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实现从“负面”到“正面”、从“不幸”到“幸福”的转化。

    旅居美国、出生于“60后”的张人捷在谈及长篇小说《十年》的创作初衷时,言简意丰地说这是一部杂糅了“故乡与他乡”、“记忆与遗忘”和“古典与现代”多重元素的小说,隐喻着个人命运、历史和时代之间的关系。她感谢母校中央戏剧学院给予她的精神财富。她也感谢命运,让她能够在变迁的岁月中渐渐有了清晰而坚固的思想定力。她说,“如果写作就是我的命运的话,那么我将一直写作下去”,并且旗帜鲜明地强调说,不论身在何处,她的“根”永远都是属于中国的。

    参加座谈会的大多是来自人文学院的研究生,他们对于各位作家的发言表现出热切的关注,并提出很多问题:“写作究竟为什么?”、“真正的写作是痛苦还是快乐的?”、“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文革’历史集体记忆和个人化书写”、“对挫折的体验和认识”、“作家的身份认同感”、“美女作家与男权社会”、“文学与时尚”等,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和探讨。这令到场的作家感到惊喜和欣慰,也因此更新了不少对于“80后”这代人的认识。虽然大家的人生阅历不尽相同。所幸的是,共识还是有的,如“作家看世界的方式是与常人不同的”,“焦虑和不安会促使一个人有写作的动力”等等。

    在热烈讨论之后,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和人生体会,用个性话语阐释了自己对于“故乡”的认识。评论家兴安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文学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引导人们的灵魂、意识和向往,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他心中的“故乡”是“关于记忆与梦的”——“故乡”与“文学”就是这样通过神奇的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

    “观颐学生沙龙”活动旨在为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搭建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文学对话会的举办,开拓了学生们的文学视野,受到热烈欢迎。对话会是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策划发起,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研会、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中国工笔画研究会、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共同协办。(胡莎  于雪)

                                                 (见《文艺报》2009年6月23日,有删节)

 

北京语言大学“观颐学生沙龙”举办文学对话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