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李敬泽
兴
安 主持人:陆
涛
陆
涛:类型小说是兴安提出来的他刚刚策划了一系列“类型小说”,在文坛引起了一
定反响。敬泽,你对类型小说有什么想法?
李敬泽:我想小说可以有很多种分法,比如纯文学、通俗文学等等。但是从其中的一种分法来说,就是从写作态度或者说从一个作家在写作时对自己作品预期效果来说,也可以做一个区分。有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认为我的小说是给非常宽泛、非常广大的甚至说得高一点是写给人类,面向那些广大的人群写的,那么这样的作家你可以把他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纯文学的作家。也有另外很多作家,他在写作的时候,有一个很明确的预期,很明确的态度,我是给特定的读者写的,写给那些有特定阅读趣味的读者。比如我是给喜欢一种紧张刺激、对神秘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写的,那么这样的小说你可以叫它恐怖小说、神秘小说等等。有了这个预期和要达到这个预期,可能就有一大套相应的文学手段,如爱情怎么能写得如泣如诉,恐怖小说怎么能够让人毛骨悚然。这类小说在中国应该说还没有发展起来,但在西方,因为市场成熟,所以有非常充分的发展。类型小说第一它有一大批固定的读者,第二有相当专精于此的作家,第三作为文学式样,它有一套非常严密的充分的规则和技术手段,这是我的看法。
兴
安:敬泽已经基本上把类型小说的大概命题、产生的过程说得比较清楚了。类型小说在中国或者在国外的分法也是非常复杂的。在中国市场化的转型期我提出类型小说,其实也是有感于国内文学创作状况的。就是说,文学如何面对市场如何面对读者。
陆
涛:面向市场的概念,是不是就是一种畅销书的概念呢?
兴
安: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因为我现在策划的这几本书里,有的其实并不是畅销书的笔法,比如王芫的长篇小说《什么都有代价》,孙子的《活的没劲》,赵凝的《一个分成两瓣的女孩》,包括陆涛你的《一次够了》等等,虽然它们不是用的畅销书的手法,但是很好看很好读,读者喜欢买,这就行了。
李敬泽:我觉得畅销书在我们现在国内的市场上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几乎是无所不包的概念,你很难把它作为一个很稳定的对象来加以研究。谈类型小说,我觉得还是得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育得相对成熟的市场上来谈,像西方有些国家的图书市场,比如恐怖小说,可以专门组织一个恐怖小说读书会,它的读书俱乐部有+几万、几+万的会员。市场的发育是和读者的充分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相吻合的。
陆
涛:我所理解的类型小说好像是把小说类型化,给它们贴上标签,比如恐怖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网络小说等等。
兴
安:可以这么说。图书币场的发展其实也是作家队伍的分化和读者分化的过程。首先作家需要分化,有些作家天生就是大师的材料,挡也档不住,这样的作家一般不用考虑市场因素,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快成为大师,去拿诺贝尔文学奖。而大多数作家则不同,他们可能即使耗费一生的心血也成不了大师,他们只能成为某些大师的陪衬,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长在写作上进行一番调整和改变呢?比如在所谓类型小说写作上进行一些尝试。况且类型小说写好了照样可以成为大师,像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像侦探小说女王阿嘉莎·克丽斯蒂,还有咱们国产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其次,读者也在分化,有些读者喜欢通过读书学到知识或接受教育;而有些读者更希望从书中获得消遣和娱乐;而喜欢悬疑恐怖的读者,就会去买恐怖类小说;喜欢爱情伤感的读者,可能就会去看言情类小说。其实类型小说在中国也是有相当历史的,比如近代有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还有30年代程小青的侦探小说,他写过有名的《霍桑探案集》。但是我觉得国内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类型小说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当代,比如科幻小说在咱们国内就可能被写成了科普文学,侦探小说到咱们这儿充其量也就叫个破案故事,而真正的恐怖小说似乎从来就没有过。所以最近看了丁天的恐怖小说《脸》,我感到有些惊喜,这部小说将中国传统的画皮传说和西方的吸血鬼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论是悬念情节的设置,还是恐怖氛围的营造等等,都给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敬泽:确如兴安所说,类型小说在中国很难说是一个充分发展的东西,那么真正发展得比较充分的我觉得是一个高度中国化的武侠小说,其他的可以说大致上没有发展起来。
兴
安:还有琼瑶的爱情小说。
李敬泽:爱情小说基本上仅限于琼瑶这样一个作家。其他重要的作家很少,那么就是说这个类型并不仅仅是个题材问题,并不是说你写恐怖就是个恐怖小说,写爱情就是个爱情小说。不是。类型小说有一套艺术规律,甚至有一大套惯例。比如爱情小说,它有一套本事能够把你的眼泪骗下来,用我们通常的真实标准衡量它是不行的,在这个类型里,它给你提供了一套假设,你要接受这个假设,这是非常精密的一门技术,所以说西方很多作家他可以一辈子去写一个类型,写得非常好。
陆
涛:像美国的斯蒂芬·金……
兴
安:还有克丽斯蒂的侦探,它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技术化的小说写作,就像好莱坞电影,它甚至需要经过非常系统的训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