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写作语文教育 |
分类: 独家关注 |
记 者:作文是很多考生所畏惧的,不少学生不是担心无话可说,就是害怕考场上一紧张有话说不出来。但60分的作文又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不能不给予重视。在作文训练方面,您能给学生一些建议吗?
陈佳民:我先讲平时的作文教学。备考阶段进行应试作文训练,但平时学生应该“加长”和“加宽”写作学习。现在考试都有一篇作文,这是好事,它促使大家重视写作。由于应试作文必须短时间内在试室中完成,考生只能利用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和表达,因此给一些同学造成错觉,以为写作就是记忆的表达,技巧的运用,作文就是45分钟800字,有的老师甚至从高一开始就只做45分钟800字的应试作文训练。其实不然,文字表达只是写作活动的一个部分。鲁迅在案头动笔写《过客》只花了一两天,而他却酝酿了10年;爱因斯坦写《相对论》也只花了5 个星期,而他的准备却长达7 年之久。应试作文使人把前面的写作过程都忽略了,在45分钟里,学生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懂得多少就写多少。即使是布置课外作文《我的妈妈》,有的学生回家也只会闭门埋头写作,而没想到去观察一下妈妈,问一下爸爸。我们没有提出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没有提出通过写作进行学习的要求,学生没有发现、搜集、积累材料的习惯,没有深入思考、精心制作的耐心。所以我觉得平时的作文教学,教师布置作文,最好是安排一次写作活动,设置一个情景,把写作的过程“加长”。写作的文体也随着拓宽,不要仅写应试文体,应该结合阅读教学写时评、短论、访谈、传记、散文、微型小说、故事新编等等,这就是我说的“加宽”。加长加宽了写作练习,就会使学生的写作基础打得更扎实更宽厚。比如广州某中学一位语文老师,在布置学生写人物传记时,就采用一种新的教学与评价方法:一是组织一次语文活动,先让学生去采访具体对象,然后搜集相关资料,最后才是写作;二是将评价的分数分成三部分,采访30分,传记文60分,其他相关活动10分。这种做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写作传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训练学生重视材料的发现、搜集和积累。学习写作而忽视这方面的功夫,这个写作就不是全过程,只是半截子过程。半截子写作必然弱化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影响独立写作和创造性写作能力的培养。平时的写作基础打好了,再来训练应试作文,成绩也许会好;相反,急功近利,三年都在训练应试作文,成绩未必就好。
记 者:重视素材的积累,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具体到写作上,命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把作文写好?
陈佳民:学生作文从什么出发呢?一种从理念出发,一种从情感出发,一种从事实出发。在作文教学和作文考试中,这三种情况都经常出现。作为学生,必须具备从这三种情况出发构思作文的能力,因为有的作文是理念引发的,有的作文是情感引发的,有的作文是事实引发的。作为命题,三者比较而言,从事实出发比较好。不仅构思作文如此,就是平时思考问题也是如此。平时思考问题,“实事求是”比较好;构思作文,“实事求文”比较好。
记 者:2007年的高考作文包括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相比较而言,您认为哪种作文比较好呢?
陈佳民:从三种作文题型来看,新材料作文题型比较好。新材料作文,一是有利于引导考生从事实出发去思考作文;二是比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更能开启学生的发现能力、认知能力;三是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的机会;四是有许多的标题作文、话题作文避不开套作的陷阱。
记 者:最后,想请您从教、学、考的角度用几句话作为对新课程改革的寄语及此次谈话的结束语。
陈佳民:我想,无论是命题的、教学的,还是考试的、学习的,大家都应把培养能力放在首位。如果说考试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的话,培养能力就能够使教、学、考达到比较好的结合。说到培养能力,我认为要重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不反对讲读课,教师讲授可以传授知识,但要保证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因为能力是要靠练习来培养和加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