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程改革呼唤问题意识

(2005-11-25 16:56:13)
分类: 语文揭秘、英语胜经、数学有数

作者:彭琳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05年 第2期]
  有一句名言如是说:“你的错误就在于没有错误。”套用一下,就是:“你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言以蔽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是科学真正进步的标志。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始于问题。据他自己说,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对时间与空间问题感到困惑,总是想不通搞不透,心烦意乱,因而痛下决心弄清它,伟大的相对论最终在问题中诞生了。
  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始于问题。当他接到皇帝的命令,要弄清皇冠的含金量是多少时,浸浴时排出的水给他一道灵感,后来一顶皇冠沉下去,一条定律浮上来。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始于问题。当那个熟透了的苹果砸到智慧的脑瓜时,第一反应不是如何享受一顿美餐或者摸着脑瓜大喊倒霉,而是以智慧的触角,来了个为什么: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而是往地面掉呢?问题来了,定律、定理也从天才的脑瓜里蹦出来了。
  电脑的发明始于问题。多元多次方程的求解,海量、繁琐数据的处理,复杂、逼真场景的模拟,一直成为现代科学前进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使电脑出现,并成为今天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万能机器。
  潜艇入水,火车奔驰,飞机上天,卫星升空……哪一次人类梦想的实现与人类自身的超越,不是来自问题?由问题引发,根据问题进行探索,最终问题得以解决,从而推动了科学进步。
  是故古今中外的智者都强调问题意识!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而“子入太庙,每事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
  何谓问题意识?它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个人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不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无疑是痴人说梦。
  那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呼唤问题意识?因为新程课改革关注的是同学们的终身发展和人格养成,旨在如何增进同学们对自我潜能与工作环境的了解,确立合适的人生走向,增进创造性、批判性思考,及适应社会变迁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强调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或合作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进行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知识的能力和批评性思维的习惯为宗旨和目标,都是要求学习者实现主体性的参与,学习的过程都是在问题情景中进行的。如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不想提出问题,或者提不出问题,都是一种悲哀,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那么,怎样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呢?
  首先,怀疑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本。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没有怀疑,哥白尼就不会创立日心说;没有怀疑,伽利略就不可能有意大利斜塔的经典实验,也就不可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没有怀疑,霍金就不会推翻自己的黑洞理论。可见,要想有“问题”就要有“疑”。比如目前商家都在炒作什么环保空调、环保冰箱、绿色食品,你认为是这样的吗?如果你对此表示怀疑,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可以形成课题。如果回到书本上来,也会随时随地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有个尽人皆知的成语叫做“水滴石穿”,意谓只要坚持不懈,集细微之力也能成就难能之功。这只是一种比喻。如果你是一位爱好化学的同学,试图证明这种说法的合理性;或者你是一物理爱好者,试图从力学角度去批驳这种说法的可信性,问题就来了。研究性学习它所做的研究不一定要跟科学家所做的研究同质同档,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探索过程与精神,不大在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你要大胆怀疑、质疑。敢于怀疑老师,敢于怀疑课本,敢于怀疑权威。
  其次,科学的方法是导出问题的关键。科学的方法有很多,一般的方法有:观察与调查、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分类与比较,以及实验法等等;高层次的方法有:解释、推理、迁移、假设等。只要你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产生大量的问题。比如你通过观察某种动、植物的习性,你就可能产生许多问题。如你经过长期、大量的观察,发现部分昆虫具有趋光性,你就会产生许多问题:为什么这些昆虫会有趋光性呢?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如此,只是强弱之别而已?又比如你通过调查可能发现,在校初中生谈恋爱的人数与比例远远超过高中生,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可能引发一堆问题。有些同学会说,我想从课本里找些问题,那不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吗?比如你通过对高中语文课中邹忌、触龙、魏征、屈原、司马迁等人的进谏情况进行比较,会得出问题:他们命运浮沉的原因是什么?又比如,你读朱自清的《绿》时,课文注解中可能有这样的字眼——“本文有删改”,你马上可以利用解释、推理、假设等方法得出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删改,是某些部分赘余,还是政治原因或语法问题,等等。这都是可以形成研究性学习优质课题的问题。
  最后,联想与想象是引出问题的助动力。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种类。联想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联系起来,将关于一事物的思想或表象,推移到另一事物上去的一种思维方法,并由此形成创造构想和方案。通过联想与想象你可以得到大量的问题。比如在艺术经典作品中,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思想者》并不那么对称和谐,大作家梅里美笔下的卡门并不那么完美无缺,大文豪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并不是什么美男子,却有断臂维纳斯一样的无限魁力,而《水浒传》中武大郎为什么是个可怜虫?这就是通过对比联想得出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学形象中美与丑的本质是什么。再比如,阿基米德称皇冠与曹冲称象所处的时代差不多,为什么阿基米德却能获得浮力定律,而曹冲那个时代的人却不能,由此推而广之,为什么中国人总结的定理、定律却是那么少?这就是由类比联想得出的问题。当然你还可以通过其他联想方法得出一大堆问题。现在说到想象,所谓的想象是指为了艺术的或知识的创造目的而形成有意识的观念或心理意象的能力,它同联想一样也能导出无限的问题。假如你想用庭院花卉去消灭蚊虫,你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样的花卉能灭蚊虫?为什么能够灭蚊虫?所灭的蚊虫具有哪些生活特性?花卉灭蚊是利还是弊?这些花卉一旦进入室内会不会释放有毒的成分?又比如,假如你想象在若干年后的未来,人可以像鱼一样在水里生活,也可以产生系列问题,如:假如人生活在水里,怎样才能适应水中的环境?要经过哪些器官的改造工程?等等。总之,所有想象,都带有一连串问题。只是有些问题你根本无法解决,比如人类进行太空移民时的一连串问题;有些问题是你经过研究、探索之后就能解决的,如利用庭院花卉消灭蚊虫等。
  罗丹曾说过这样的话:“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一下,就是:身边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缺少发现。如果同学们想适应新课程改革,想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就要有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甚至洞察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有问题意识。
责任编辑:陈昭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