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为广州地铁十号线谏言

(2016-01-12 18:24:06)
标签:

时评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 


    今天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个很热的话题,那就是中山大学官微征求“中大人”亦即各位师生校友的意见:地铁十号线穿南校而过,你同意吗?官微的发布,在于广州市发改委日前就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开始公开征求意见。按照规划,此次共计建设15条地铁线路,总长413.5公里。据悉,这是广州市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也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铁建设规划。建成之后对广州城市交通将带来怎样的改善和完善,完全可以预期。但是,因为其中的十号线要穿越中山大学南校区的中轴线,所以有了舆情。


    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说,不是从地下钻过去吗,就算校园中轴线怎么就钻不得了?实际情况没有想当然那么简单。广州市规划委的公告同时说:“市民在1月22日前,可通过各种形式反馈意见。”因为“穿越”形成了舆论热点,又尚在“反馈意见”的有效期之内,在下也就不揣浅陋。中山大学官微中提出了两点反对理由,在我看来是成立的。其一,校区中轴线上及周边密布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二,紧靠中轴线西侧是光电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对周围环境的平稳性要求极高。


    先看其一。到过中山大学南校区的人都知道,这条中轴线从南门一直通向北门,纵贯整个校区,规划中的地铁线路正是如此。中轴线上有两处非常重要的文物,一处是孙中山铜像,一处是“怀士堂”。铜像是孙中山逝世后,其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在上世纪30年代初赠送给中国的4尊塑像之一。1916年落成、今年刚好百岁华诞的“怀士堂”呢,孙中山1923年在此作过长篇演讲,那句勉励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名言,就出自那次演讲。紧邻中轴线的,还有岭南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马丁堂”,以及“黑石屋”、“十友堂”、“荣光堂”、“陆佑堂”、“爪哇堂”等承载着丰富历史内涵的著名建筑。这些“康乐园早期建筑群”连同孙中山铜像,早在2002年就已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跻身“国保”仅仅是时间问题。地铁要在这些重要文物建筑的底下钻过,语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再看其二。那个光电材料与技术实验室貌似没有什么,但那是由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物理学教授说,理工实验的精密测量在纳米量级(10亿分之一米),如果地铁从底下穿过,那么精密测量科学研究将无法进行。这种情况之下该谁“让步”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3年,北京市地铁遇到过性质完全相同的问题。当年4月,北京市规划委对其地铁16号线以及其中17座车站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北京大学反映该规划线路与其主校区精密仪器楼距离较近,建成后将会对科研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要求调整。最终,“轨道交通系统专家开展研究论证之后,结论是该段地铁线路调整对保证北京大学高精密仪器的正常使用很有必要”,北京市规划委吸纳了北大的意见。这一调整,“北大人”必然为之击掌,在我们这些“局外人”也不免为之叫好,更为当下解决广州地铁规划问题提供了镜鉴。


    前几天,广州市国土规划委对北京路、传统中轴线(近代)、文德南这三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公示并征询公众意见,如果这次公示的规划获通过,这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就有了非常明晰的具备法定效力的“护身符”。此事充分表明,广州市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保护,视野越来越宽,力度越来越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那么,这种保护就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就应当是一种全方位的态势。构筑城市交通网络与保护历史文化,从来没有到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地步,完全可以做到双赢。中山大学作为广东最著名的文化品牌、文化符号、文化标志,地铁欲穿越其中轴线而行,可不慎之?

 

    2016年1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