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一则《中国女子泰国珠宝展上吞食钻石被抓后狂飙日语》的新闻,刚了解未几又被辟谣了:假的。首先,新闻不新,今年9月的旧闻,且张冠李戴;其次,所谓女子“日语道歉”情节只是某个微博营销号当时的一句调侃,却被转发的媒体当成新闻事实;第三,三张配图全部属于移花接木,从三个不同场合集合而来。《红楼梦》回目有“尴尬人难免尴尬事”,如今的这种事情绝对属于尴尬事,人则未必属于尴尬人,本来应该尴尬的他们有一个用得渐渐烂熟了的词语,叫做“剧情反转”。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见识了好多“剧情反转”。起自何时大约已不可考,但至少是从成都“路怒”的那个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开始,便格外引人注目。那件事一开始,舆论无不以为男司机的举动令人发指,然而,随着行车记录仪等信息的逐步披露,人们看到的却是女司机违规变道、别车挑衅在先,“剧情”于是就此“反转”。也就是说,人们指责或同情对象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谴责男司机到转而声讨女司机,甚至人肉后者。此后,但凡后来的真相与开始的披露迥然有异,新闻的炮制者非但均无歉意,反而津津乐道起“剧情反转”。像轰动一时的“广东22岁女生离奇失踪”、“援藏志愿者遭慈善豪车队围殴”、“北京女司机辱骂的哥”、“三亚城管欺负厅官”等等,概莫能外。有的反转来反转去,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倒让人如堕雾中了。
“剧情反转”虽然热得有烫手之势,我们却不难发现,无非也就是两种:一种是恶意炒作,再一种是报道草率。恶意炒作的根本不必理他,什么时候都会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深谙“无所不用其极”之道。值得议论的是后一种,这样的“剧情反转”,主要是因为信息掌握得并不充分便草率地下了结论,因而“剧情”既不必“反转”,也不该“反转”。目前的这些“剧情反转”,完全是在现实生活中演绎寓言故事里的“盲人摸象”。声明一下,这里全无冒犯盲人朋友之意,只是以为这个著名的寓言故事用来概括“剧情反转”的始作俑者最恰当不过。寓言故事中,“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归根到底,就是“仅得一肢,以为全体”。所谓“剧情反转”的新闻不正式这样吗?他们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便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误导公众的判断,消费公众的情感。毫无疑问,“剧情反转”伤害了新闻公信力。这类的新闻越多,新闻公信力的伤害越深。
这是不难想象的。伊索寓言里有“狼来了”,历史教训中有“烽火戏诸侯”,说的都是既然不尊重别人,也就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衡之以新闻,一旦再有受到关注的社会事项,人们如果本能地先问一句“真的假的”,把屈原《离骚》中“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的前半句,换成“欲辨新闻之真伪兮”完全适用,新闻的公信力不就是被严重伤害了吗?
所以,今后再出现所谓“剧情反转”的新闻,始作俑者、不假思索的传播者要反思、要检讨、要被追究责任,一句“剧情反转”就来了个华丽转身,何其轻描淡写!显而易见,惟其轻描淡写,也就不能指望“剧情反转”的再次发生,甚至接连不断地发生。
2015年12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