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大树也要心有敬畏

(2015-08-26 21:55:15)
标签:

元首

地铁建设

香樟树

大木

胸径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 


    长沙市麓山路因地铁站点建设对拟移栽树木进行修枝的情况,近日引起了媒体和网民的关注。报道说,麓山路人行道上需移栽樟树192棵,截止目前已完成剪枝91棵。看着那些原本枝繁叶茂的樟树成了光秃秃的那副模样,连我们这些无缘“乘凉”的人也有些心酸。


    追溯来看,大家的担心就更是不无道理了。我们都还记得,季建业主政南京之时,也是因为地铁建设要“移植”1700余棵法国梧桐,引发了南京市民自发组织“散步”活动,表达强烈不满,概因那些被移走的梧桐有去无回,大多数都没有存活下来。与两地地铁建设“移走”想对应的,是不少城市急于见到绿化功效而进行的“大树进城”,也就是“移来”。别看时间已经进入21世纪,现在的“移树法”与古人的并无二致。显而易见,古人也移大树,只是以我目前的视野而言,不知道他们“移动”的目的为何。


    宋代陈师道的《后山谈丛》就明确记载了“晁无咎移树法”,虽然非常简略,但是假如移树成为一个行业,行业又仍有祭祀的话,那么他就应该作为行业神崇拜起来,祭祀的对象不仅应该有他,而且未尝不可视之为鼻祖。晁无咎的方法是:“其大根不可断,虽旁出远引,亦当尽取,如其横出,远近掘地而埋之,切须带土,虽大木亦可活也,大木仍去其枝。”看看,和长沙那里先剃光头的做法如出一辙吧?晁无咎即晁补之,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无咎是他的字。《宋史·晁补之传》记载,他“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汇集)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本来东坡也想写这么一篇,看了晁无咎的文章后感叹地说:“吾可以搁笔矣!”还赞赏他文章“博辩俊伟,绝人远甚”,评价非常之高。可惜,该传中并没有提及他的“移树法”,否则就是进入正史了。


    我国移大树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何时,要交给学者们去考证。就笔者的浏览,至少三国时候就已经开始。曹冏曹元首有名篇《六代论》,虽然是政论,但在结尾处间接谈到了移大树,这么说的:“譬之种树,久则深固其根本,茂盛其枝叶。若造次徙于山林之中,植于宫阙之下,虽壅之以黑坟(营养充分之意),暖之以春日,犹不救于枯槁,何暇繁育哉。”接下来是他的引申,也就是他所要表达的本意:“夫树犹亲戚,土犹士民,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平居犹惧其离叛,危急将如之何?”把官民关系,比成树土关系。从逻辑上推断,若当时并无“大树进宫阙”之举,则曹元首不大可能产生这一联想。


    我从曹元首这篇文字中,看到的还有移树之不可造次,今天的人们理当鉴之再鉴之。不可造次,就是要慎重,移还是不移,移多少,要经过充分论证。8月25日晚,长沙市副市长黎春秋在考察麓山路香樟树移栽现场后召开紧急会议,明确尽最大可能减少树木移栽,能不移栽的坚决不移栽。像这样的工作,有关部门如果做在头里,断不至于引起这么大的风波。而这样的工作,也完全可以做在头里。那些香樟树胸径最小的有15厘米,胸径最大的有70厘米,说是见证了几代市民的生命历程,毫不夸张吧?


    晁无咎虽有“移树法”,但没有告诉我们依据此法大树的存活率几何,以今天的状况去逆推,不会乐观。在本月就还有一条消息,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移植的大树死了许多,超过1000棵,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换栽补种,让人看了心痛。看起来,我们对大树得在观念上有个根本改变,对之要心有敬畏,不要轻易地“移走”或“移来”。对待大树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该是对待生态文明的态度。

 

    2015年8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