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山西五台县多所学校热衷做法事求平安的新闻,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点了名的就有五台县实验小学、五台县教师进修学校、五台县中学,那么,无论“多所”涉及到多少所,这“门类”齐全的几个,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说明五台学校“谢土”仪式的盛行,成了一种现象。
“谢土”在五台那里究竟表现为一种什么仪式,不得其详,这该是报道的失职之处,至少给个链接嘛。从前一般是建筑之类竣工后进行谢土,所谓酬谢土神,但衡诸五台,显然对不上号,他们是每年搞一次。而从每逢祭仪,校领导会焚香点蜡甚至下跪祭拜、老师要凑份子备纸元宝、学生则要在下课期间叠元宝等情形来看,用乌烟瘴气来形容大抵不会有错。否则,五台官方也不会表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了。我较有兴趣知道,辖区有佛教名山五台山的五台县,仅仅是学校“谢土”,还是其他单位、部门概莫能外,学校如此乃因反讽意味太强或者偶然因素才被拎出示众?报道中援引五台县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活灵活现地说,去年9月县政府修建玉轩公园动土时请五台山和尚做法事,“刚做完,西方天空出现一条‘龙’,金黄色的”。以此来判断,当地是“香气”缭绕的,但这“香气”不是“扑鼻”,而是刺眼。我在读书时曾经在南海神庙“波罗诞”那几天勤工俭学,每天都给“香气”熏得“内牛满面”,五台当下会不会就是那种情形呢?
学校,众所周知是行使教育功能的所在。《孟子》曰:“夏、商、周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看,本国学校的历史相当悠久,虽然那时的学校概念与今天的并不完全等同。而说到学校的功能,实际上是无需赘言的,前人把话早都说尽了。比如宋人这句:“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首善之地,一个意思是指首都,再一个意思是指最好的地方。则宋人这句话,无疑在理论上对学校高看一眼。但是,不知从什么开始,学校不再是“一方净土”也是不争的事实。明朝余继登的《典故纪闻》里,就记载了其时学校惟利是图的倾向。那是成化年间的事情,礼部进言:“学校端本澄源之地,孟子切于义利之辨,诚恐学者利蠹其心也。”可是看看现在,“学校生员,听令纳马纳牛纳草纳米入监”。这里的学校,自然不是发蒙的私塾,而是官办的学府了。那么,翻译过来,即所谓入学资格乃一手交钱、一脚迈进,且不拘于银两,有啥“纳”啥。“纳粟补官”我们都知道从前极为常见,明朝也有,但“不用以补士子”,正因为有一种担心,即“为士子者知财利者可以进身,则无所往而不谋利,或买卖,或举放,或取之官府,或取之乡里,视经书为土苴(垫鞋底的草垫),而苞苴是求”;因为一旦如此,难免“弃仁义如敝履,而货财是殖,士心一蠹,则士气士节由此而丧,他日致用,何望其能兴治有补于国家哉!”所以礼部提出:“自今伊始,虽有边事紧急艰难之处,亦不许以监生生员纳粟纳马等项出身。”国家缺钱归缺钱,不能在卖官鬻爵之外再搭上卖文凭。
今天的各类学校,自然与彼时的不可类比看待,但不那么好的新闻隔三差五来一单,早就“虱子多了不咬人”。倘若我们借用一下五台的名词“谢土”,则学校这方“净土”显然不会“谢”来,而应是“整饬”而来。烧香拜佛在神州大地有成为社会风尚之虞,“不信苍生信鬼神”的官员,不是时不时就有个落马的吗?从这种背景来考量,尽管五台的学校“谢土”成风,我也觉得不必过于苛责。正如空气中PM2.5爆表,却苛求某个围墙圈起来的地方不受污染,那是不正视现实的一厢情愿吧。
2014年1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