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今天在本埠媒体上又看到一则消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河涌污染严重。广州亚运会的时候,河涌被治理清了,后来因为附近餐馆较多,直接把污水排到河涌,所以渐渐地又不行了。同类的坏消息近来很多,一如当年宣布治理成效时的好消息很多。那个时候的电视新闻,大抵都有记者在河涌边上进行现场报道:花儿争艳,蝶蜂飞舞,附近的居民乐了,云云。平面媒体不遑多让,本报对黄埔古港河涌就有过“昔日古港载千帆
今朝碧水环人居”的报道,前后图片对比,端的是判若云泥。那时,每个关心广州的人可能莫不认为河涌就此发生了质变。
本埠另一媒体今天给出的数据说,广州市2010年前后大力治理的113条河涌,时过三年,已有44条返黑返臭。花了天文数字的治水资金,没几年的功夫,就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故态复萌,对这种“苏秦还是旧苏秦”的现象,该怎么理解?似乎不难理解。当年的整治河涌,或有“权一时之需”的意味,众所周知是为了亚运会的召开。因此,就在广州治水宣布全面告捷之时,实际上也仍然留着不少死角:有的位于市区的河涌根本就没有得到过实质性的治理。比如海珠区的大塘涌,我因为经常路过,很有切身体会。印象中在治水如火如荼的时候,那里也只是整饰了一下堤岸,直上直下的地方弄成了水泥的,有些坡度的地方铺上了草皮,仅此而已。大塘涌并不偏僻,就在如今的海珠湖大门附近。前两个星期我从海珠湖出来,想抄个近道,又沿大塘涌走了一回,不过几百米的距离,却恰似到了另一个世界。在堤岸上尚可,异味而已;但钻过地下道的“亲水”地段,虽然还不到100米,但也恶心得差点儿没吐出来。
倘若我们正视现实的话,就会承认为了亚运会的召开,广州干了许多“权一时之需”的事情,天河体育中心对面的宏城广场大概可作为一个标本。原有的不知被谁看不上眼的大片建筑被毫不容情地拆掉,然后移来不少大树,种上了大量花草。这番精心打扮,营造出的花园氛围的确有那么点意思,以为从此就是市民休闲的花园。但谁知亚运过了没多久,“大树不知何处去,围墙依旧笑春风”,现在还在圈着呢,“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广州治理河涌已经投下了大手笔,现在又准备再投入若干亿元,这种为市民从着力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思维无疑可取,但如果不根治的话,也许河涌就会变成吸金的无底洞,无论投入多少都无济于事。
如何根治?广州市水务部门对河涌现状总结出了三大原因:截污不彻底,偷排现象严重,初雨和溢流污染严重。其中,首次系统总结分析了初雨和溢流污染对河涌的影响,对此,市水务局首次提出探索深隧建设,等等。这些问题很专业,是否切中肯綮,我等非专业人员无须置喙,但在非技术层面,可以不揣浅陋。余以为河涌污染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理之也就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既如此,就不可能指望一家伙从根本上扭转,不必着急,尤其不要立什么“军令状”。这类显示决心的状子,有它的积极一面,原初意义大概正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以确保战斗胜利,但往往也产生副作用。比如你要求“命案必破”,他“必”不了,又不想丢了位子,就难免弄出冤案。我们把治理河涌就当成一件常态的事情,踏踏实实地、心平气和地来抓,不是迎接什么盛会的召开,也不是为了什么日期的献礼,而就纯纯粹粹是从人民的身心健康出发,寻求治本之道。
不光河涌治理,我们做任何事情其实都该这样。苟如是,则“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之说又焉有染指的空间?离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造福也就相去不远了。
2013年5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