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继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中“神题”年复一年之后,本省华南理工大学又着实吸引了一下公众的眼球。后者更惊动了《人民日报》,他们昨天的那篇《神题频现,创意还是故意》文章,虽然列举了正反双方各自的观点,但“神题”字眼的使用,以及报道本身不难悟出的“弦外之音”,还是可以领略记者的“反方”取向。当然,这也可能是持有此种取向的笔者,带有一厢情愿的感觉而产生的“误判”吧。
自主招生考试中出现
“神题”的本意,应该是发散考生的思维,然正如子曰之“过犹不及”,如今却成了街头巷尾供大家议论纷纷的笑料。这样的笑料偶尔出现一下并不要紧,接二连三,地不分大江南北,且有蔓延之势,就值得引起校方的重视了。有些“神题”,诚然可以“鼓励创新思维,考察应变能力”名之,但前提是这些问题不应该与“脑筋急转弯”并无二致,出题者尤其不能“灵机一动”,用想当然的指挥棒调动自己。因为一不留神,“神题”就有把考生当成猴子戏耍之嫌。比如复旦的“《西游记》里有多少个妖怪”,列举妖怪的名称不行,非要说出准确数量。不要说此题足以难倒在场的考生,即便《西游记》研究专家是否就敢拍胸脯回答出来,也未可知。关键是,不会有人会在妖怪确切的数量问题上去进行专门的研究,以前没有,以后也未必会有,因为这种关注很无聊,那么这种题目究竟要考察考生的什么,也就不得而知。诸如此类,显见在自主招生面试题目的“创意”与“故意”之间,没有隔着泾渭分明的鸿沟一道,由此而滑向彼,只是一不留神、一不小心的事情。而一旦为公众认定“故意”,则任何主观辩解诸如不是故意为难考生一类都会苍白无力,概因考题之可笑与否,大家都领会得到,不像面对圣人那些微言大义的文字,你可以这样注解,他可以那样疏证。
“神题”的此起彼伏,极大了稀释了自主招生面试环节的严肃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中我们看到的,纯粹是为怪而怪,不仅根本考不出学生的智慧含量,更与学校自身的特色了不相涉。刻薄地说,新版“华约”、“北约”等先行一步的自主招生院校,似乎还没有戏剧学校在内,而在考场的问答中,诚然可以也应该充满欢声笑语,但这种笑,不该是如同本山大叔小品所带来的那种。今年有个参加面试的同学说:“考官把题目念完,在场所有人都笑了,我也笑了。”这就是遇到了“神题”无疑,倘若他以“神回复”作答,那么接下来定然再会传出笑声,这种笑就属于观赏小品带来的笑,表演者是老师和学生,看客是我们这些场外的公众。不幸如此,再无独有偶,再有三有四,让大家对这种面试尊重起来,恐怕就比较困难。于是每年此时,但闻“铛铛铛铛”的锣响,等着看戏就是。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本意在于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此举虽然推进已有几年了,但显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没有经验,出现一些“神题”也是可以理解的,大约还不能称之为乱象。但我们现在关注的是,这种考试什么能够“成熟”起来、“完善”起来,勿让“神题”继续喧宾夺主。我想,治标的办法是:校方先将本年度的考试题目过一下目,遴选遴选,稍微地把一把关,将可能的“神题”消灭于萌芽状态。这项工作也许人家早就做了,但感觉上没有。
2013年4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