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大桥拓宽终于要动手了

(2013-01-29 21:24:28)
标签:

代价

建议

宏伟

中山大学

车薪而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 


    昨日上午,环保部华南环境科研所在其官方网站短暂地挂出了广州大桥拓宽工程的第二次环评公示简本文件,之后又迅速撤下。虽不知撤下的原因,但撤下的内容被媒体捕捉到了:原有的广州大桥将原址留用不拆,在其东侧新建一座一模一样的,拓宽后的广州大桥由分离的左、右两幅桥组成,双向10车道,新桥和旧桥中间有2米的空隙。至于动工,先说是3月份,又说这只是环评单位单方面的预测和建议,莫衷一是。但显见的是,广州大桥拓宽终于要动手了。


    我对广州大桥颇有些情愫。1985年负笈中山大学,广州大桥刚刚问世。一个暖洋洋的下午,和几个同学信步来到桥上,正赶上拆脚手架,便趴在桥栏上看。但见悬空作业的工人拆掉绑绳,将竹木脚手架径直丢到江里,然后等在一旁的小船划近打捞,本来比较繁重的工作变得如此“轻巧”,不禁为人们的智慧所赞叹。读书那几年,广州大桥似乎是中大学子的免费公园,自己就说不清有多少次散步来到这里。当时无论白天晚上,似乎都极少有车辆从桥上通过,我甚至不止一次狐疑广州为什么建这么一座桥,全然不会想到它日后成为广州的一条主干道。但在城市规划那里,随着通向番禺的洛溪桥的开通,客村从丁字路口变成十字路口,从平面变成立交,应该是早有“预谋”的。可是,这么多年来,广州大桥淡定得很,“以不变应万变”。工作之后,住在桥南,单位在桥北,来往广州大桥更成了家常便饭,也日益感受到大桥通行能力的捉襟见肘,桥上可做的惟一文章,就是取消掉两侧的单车道,然而相对于机动车的增多,杯水车薪而已。


    广州大桥虽以“广州”命名,其实并没有任何代表性,它既没有海珠桥的历史内涵,也没有海印桥、解放桥稍微讲究一点的造型,毫无特色可言。1992年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惊讶地发现这座心目中那么宏伟的大桥居然还没有广州大桥宽,双向差了两个车道,失望到了极点。奇怪的是,南京长江大桥在感官中依旧霸气十足,而广州大桥依旧只是交通要道而已。因此,对广州大桥即将呱呱落地的“老弟”未免失望,它不可以在设计上弥补一下“乃兄”的不足吗?今人所以对历史建筑青睐有加,不仅仅在于它们承载了历史,更在于它们往往并非单纯的能够遮风避雨的“窝”,而有建筑艺术、建筑美感融汇其中。桥梁又焉能例外?


    那个无故消失、不知何时再露面目的文件还告诉我们,广州大桥拓宽改造工程涉及了41个环境敏感点,其中学校敏感点两处,居民区敏感点39处,目前部分敏感点的夜间噪音已超标,如果未来扩宽新桥通车后,这一带沿线的民居噪声会更加大。以我多年来往返广州大道的观察,尤其是大道东侧的“高尚住宅”,绝大多数是21世纪的产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规划稍有预见,则敏感点庶几可以减少若干。广州大道前些年曾经拓宽道路,我就写过一篇文字建议应当先拓宽大桥。道理明摆着,扩路容易,把两边长成的大树放倒就是,记得有不少红棉就是这样惨遭厄运;且路宽了,桥依旧,不是人为制造瓶颈吗?报道说,广州市有关部门早在2005年便开始组织研究广州大桥拓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何以历时8年才付诸实施?障碍在哪里?这些属不属于信息公开的范围?属于的话,不妨让大家知道一下。一方面对规划何以滞后或可表示理解,另一方面为后人留下可鉴的“前车”。

    广州大桥拓宽终于要动手了,留下的教训亦足应记取。城市规划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时候才不得已而为之,代价未免太大。

 

    2013年1月2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