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的“××体”

(2012-03-21 15:56:16)
标签:

沈约

贺兰山

《古诗十九首》

永明体

徐庾体

文化

分类: 今古齐观

田东江

 

    去年开始的吧,至少是去年“登峰造极”的,网络上涌现了许多“××体”,比如“凡客体”、“淘宝体”、“丹丹体”、“私奔体”、“咆哮体”等等,更新之快,到了目不暇接的程度。所谓“××体”,就是不知什么人对某个人说的某段话发生了兴趣——结构或文字或语气有点新鲜吧,于是大家都仿照那种结构或文字或语气进行造句。举“凡客体”为例,以“爱……,不爱……,是……,不是……,我是……”为基本叙述方式,一时间,各种人物,名流或者非名流,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正经的或者恶搞的,总之“爱不爱”、“是不是”便漫天飞舞了。

 

    从前也有“××体”,南朝就有好几个。齐武帝永明时期有“永明体”,以沈约、谢朓为代表,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这种诗体强调声韵格律,“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所谓“平头”,就是诗句的第一、第二字不得与第六、第七字同声,如“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古诗十九首》之四)中,“今”、“欢”都是平声,乐府行,永明体就不行。“上尾”呢,是说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之二),按“永明体”要求,也坏了,因为“草”和“柳”都是上声。业界认为,“永明体”一改比较自由的古体诗文风,是五言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当然亦有认为此体走上了形式主义的歧途。沈约和谢朓都是成就非凡的人物,“沈诗任笔”中的“沈”就是沈约,二十四史中的《宋书》亦其所作。谢朓则山水诗成就极高,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乃称小谢),杜甫有“谢朓每诗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两位大文豪都对他赞赏有加。

 

    梁有“徐庾体”、“吴均体”,均以代表人物来命名,类似今天的“梨花体”,网友戏称诗人赵丽华的某些诗为“口水诗”,乃谐其名音。“徐庾体”,即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风和文风。《周书·庾信传》云:“(庾)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左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从“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中不难推断此体如何风靡一时。“吴均体”也是一样,《南史·吴均传》云:“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梁武帝萧衍时,柳恽召之补主簿,每天大家赋诗作乐,“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体”当然不限于南朝,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许浑,创有“丁卯体”,全诗基本依照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只将颔联的出句和对句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许浑晚年居丁卯桥,因而这诗体称为丁卯体。许浑的文集,干脆也叫《丁卯集》。往前溯,屈原的《天问》问世之后,就有了“天问体”,其特点在于“问”,全篇共三百七十四句,尽管以四言为主,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然殊途同归的是,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地生成、历史兴衰、神仙鬼怪等等。比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等等,是关于天地生成的;“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等等,是关于历史兴衰的。

 

    这种一“问”到底的“天问体”,对后世影响深远,钱锺书先生《管锥编》中集纳了不少。如唐皇甫冉《问李二司直诗》:“门前流水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绝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宋王安石《勘会贺兰山主绝句》:“贺兰山上几株松?南北东西共几峰?买得住来今几日?寻常谁与坐从容?”至于篇什中的“贯穿问语”就更多了。白居易《梦刘二十八,因诗问之》:“但问寝与食,近日复何如?病后能吟否?春来曾醉无?楼台与风景,汝又何如苏?”杜牧《杜秋娘诗》:“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甚至词也是这样,如钱先生“私喜”之清朱彝尊《柳梢青》:“遵海南耶?我行山路,朝儛非耶?遥望秦台,东观日出,即此山耶?崖光一线云耶?青未了,松耶柏耶?独鸟来时,连峰断处,双髻人耶?”

 

    显而易见,同样是模拟现象,昔日的“××体”是文学创作中的开路先锋,因之成为文学发展阶段的种种标志;今天的“××体”则纯粹属于大众娱乐的一种文字游戏,虽有方兴未艾之势,但注定昙花一现。这几年还能为大家玩儿得兴高采烈,将来可能就像咸亨酒店的老板年关将近时才想起“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一样,讲到人们那么热衷于模仿、跟风的时候才想起,哦,那个时候还有一堆什么什么“××体”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