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今天的一则消息说,在国家举重队教练梁小冬的追悼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文广有一段“鼓舞我们为备战伦敦奥运会继续努力,完成梁小冬同志未竞的事业,展示中国力量为国争光”的悼词。比较地看,这是绝对中规中矩、完全遵循“套路”的说法,不知为什么被媒体解读为“领导致词仍不忘金牌”。而这种解读流露的责备成分,显而易见。
大年初一,万家团圆欢乐之际,梁小冬教练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源性猝死,年仅52岁。报道说,除夕夜,梁小冬忙活到凌晨三四点才睡下,年初一上午10点40分左右,组里教练如往常去敲他的房门,要跟他商量训练计划,却发现他已经不行了……这是令人无比痛惜的,是谁也不希望看到和听到的。因为发生在春节这个时间点上,格外地触目惊心。有评论认为,如果他不是国字号教练,没有“一举定奥运”的压力,如果他像普通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52岁应该不会是他生命的终点。但是,我认为这些“如果”是多余的,梁小冬教练之所以成就斐然,正因为他有自己执着的事业追求,他未必想象普通人一样生活,这是“如果”者们所不能理解的。而且我觉得,竞技体育的从事者就此大倒苦水,就此一窝蜂地抨击中国竞技体育圈多年不变的“金牌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也是可以商榷的。
谁都知道,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具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精英体育。我国体育事业备受国人诟病,在于发展方向上过于偏重了竞技体育,忽略了国民整体体质的增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在北京奥运会登上金牌第一的宝座之后,这种状况应当承认已经逐步有所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从事竞技体育的人们可以优哉游哉,看人家放假也跟着放假。诸如某跆拳道运动员3年左右才见一次家人、某举重队新人年仅20岁却已有10年没有回过老家之类,我不知道是否夸饰之词或者属于极端个案,倘若不是,则国家队在管理上确有不近人情的一面,但对“春节也训练”、“过节不回家”等国家队雷打不动的铁律,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前几天刚结束的澳网公开赛男单决赛,德约科维奇与纳达尔近乎6个小时的“马拉松大战”,让每个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国人都领略了竞技体育的残酷,但这残酷的背后,展示出的也正是寻常人等根本无法企及的能够令人如醉如痴的竞技体育的魅力。在我看来,竞技体育就是靠金牌说话、靠冠军说话,把拿破仑的“元帅士兵”论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实际上,无论哪个领域,倘若没有摘取“锦标”之心,倘若没有付出比他人多得多的汗水,即非神人又没有神力助阵,焉有坐得其成之理?近两年来,常听我们一些运动员鹦鹉学舌地说什么“享受比赛”,我很不爱听。所以说他们鹦鹉学舌,是因为不少外国运动员经常这么说话。但人家去比赛是自己出钱,你是国家出钱、纳税人出钱,“享受”什么?
我们已经实现了体育大国的奋斗目标,正在渴求成为体育强国,体育强国一定以大众体育为基础、为支撑,这个“转型升级”的艰难程度毫不亚于经济领域的同类行为。然而,即便我们当下奢望的那个时代到来之后,也终究会有相当数量以挑战运动极限为使命的职业运动员存在,只有大众体育才谈得上强身健体。相较日后可能的辉煌,春节坚持训练之类的付出,应当只是小儿科吧。
2012年1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