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气预报”确有值得改进之处

(2011-11-23 19:00:49)
标签:

天气预报

气象部门

《焦点访谈》

南方都市报

灾害性天气

杂谈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 

 

    王则柯先生11月21日在《南方都市报》上一篇关于本埠天气预报的文字,引起了广泛反响。王先生摆过事实之后认为,在天气预报频频出现偏差以后,气象部门“学乖了”,表现出“往狠里报”的趋势,以“趋利避害”。因为报厉害了,虽然不准,但毕竟灾害性天气没有出现,人们的怨气不会太大;但如果预报轻了,因为房塌水淹而发出来呼声,就不那么容易消解了。

 

    王先生的这个“发现”很有意思。在此之前,本人虽然没有这种调侃式的判断,但感觉各个级别的“天气预报”的确不那么准,只宜参考,不可不信,又不可尽信。听起来像面对占卜打卦的态度,还真有点儿像。老实承认,我是不大理会广播里、荧屏上的天气预报的,像王先生那样被“忽悠”得多了,就没了听或看的兴致。家里的老人笃信不疑,常常被我用“事实”来讥笑。这个“恶习”已经有好几年了,欲知天气状况,正如社会没有分工时一般,全靠自己。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先看看天,辨出阴晴总不难,自己蒙一下可能的“走势”;然后再看看地上行人的穿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原理可以应用在这里,先到户外活动的人,对温度的感觉最准确。如果当日天气的事实走势与土法结论截然相反,认倒霉就是,幸喜这种倒霉的时候并不多。

 

    天气预报里的雨大雨小,下或者不下,其实都没什么好说的,高楼林立的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了。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同是一座城市,这边大雨滂沱,那边太平无事,甚至只隔着一条江,两岸也可以“东边日出西边雨”。但是诸如大幅降温、升温之类,感觉上就应该差不了多少,很遗憾,在气候转换、百姓最需要“聆听”的季节,这种预报也每每令人上当。当然,你可以说我的感觉不对,对天气预报有“认知偏差”,你有科学依据为证,但是,新近横空出世的新名词PM2.5,等于推开了一扇“信不信由你门”。以空气质量的“遭遇”,可以推断天气预报的“状况”吧。再当然,如果你一定要用“科学依据”来批驳感觉,只好说不说在你而听不听在我了。

 

    我们对王先生的“发现”会心一笑,旋见气象部门坐不住了,应该如此。面对公众的如此质疑,如果还能气定神闲,那可不是涵养之好的表现,而意味着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了。须承认王先生以及“不信者”对气象部门肯定存在误解,但这误解的产生,气象部门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他们的工作确有值得改进之处。质疑了,才出来承认预报员业务水平、预报机制等原因存在,否则,就是每天根据卫星云图例行公事般地来一套这个那个,报完了事。在我看来,预报员的水平尤其重要,因为在云图“正常情况”下可能是那样,但“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都依据正常情况而不能判断变化,谁都能胜任了。另外,天气预报似乎一天只报早中晚三次,即使还多吧,也谈不上“即时”,这又进一步等于在以预先的“不变”应对天气的“万变”。何妨像央视改进的新闻播出一样,每到整点,准时出现?而央视的《焦点访谈》在播出新的节目前,不是每每也有对先前监督的有个回应吗?触类旁通,都可以借鉴。比方“本市局部有雨”之类,何妨在播报新的天气之前,回顾一下究竟哪些局部地方下了雨,多说两句,既令没下雨的地方恍然大悟,也足为自己的公众形象“加分”。

 

    因为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公众才关注天气预报,对气象部门而言,封闭的大门要时常敞开、要时常当当听众才行了。

 

    2011年11月2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