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央视龙年春节联欢晚会宣传负责人马星日前证实,今年的春晚节目将不会进行任何形式的评奖活动,随后的正月十五元宵晚会也将取消颁奖环节。春晚一名金牌编剧认为,可能是近几年网上的投票情况和实际评奖结果差距巨大,招致许多负面声音之故;而龙年春晚主题是“回家过大年”,对于演员和观众来说,设置评比环节似乎意义也不大,所以取消。无论具体原因是什么,取消这种做法本身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知是从谁开始“定性”的,说春晚是一个“新民俗”,我不大同意。在我看来,凡民俗,得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得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检验而赢得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春晚呢?“出道”不过才十几年的光景,且非议之声却早已响起,如果不是行政命令,不少地方电视台早就另起炉灶以“分庭抗礼”了。春晚不再成为公众的期待,有众口难调的因素,但节目本身的水准更是其受关注度越来越低的主要方面。在这个不争的事实面前,春晚节目的评奖意味着早已流于一种形式,变得为评而评。在一台水准不高的节目中硬要评选出一二三等,刻薄地说,就是“矬子里拔大个”。比如赵本山的小品,令人回味的精品固然有,然平庸之作、插科打诨之作亦不乏,但是丝毫不妨碍他13次蝉联小品王,跟他同台“打擂”的那些东西更提不上台面就是。在取消评奖之前,春晚总导演哈文还有“零广告”的承诺。就是说,在龙年春晚四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没有一个广告,软的硬的广告都没有,包括零点报时,广告植入。因此,类似受助的困难家庭,向“恩人”回赠价格不菲的“国窖1573”的场面不会再现。龙年的春晚未到,先吹来了几缕清风,这是值得欣喜的,当然,春晚要回复到万人空巷的盛况,仅仅让公众没有吃了苍蝇的感觉还是远远不够的。
愿春晚取消评奖能带个好头,因为我们不难看到,在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评奖早已经泛滥成灾。本人就不知曾经撰文批判过多少次。不要说“共和国脊梁”那种出了事才定性“违规”而此前不知何等风光的“李鬼”奖了,单是不违规的、名正言顺的、堂而皇之穿行于世间的奖项,谁又能数得清本地或本领域——不用放眼全国——究竟有多少?放眼全国就更可怕了。9月的一则消息说,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介绍,2006年至2009年期间,由中央纪委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参与,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撤销了14万个,MY
GOD!我不大理解为什么这两年的没有计算在内,风气煞住了,还是没来得及清理呢?总之,今天我们依然看到,但凡一项例行的活动、一次灾难的救援、一个项目的成功,以及岁尾年终,必然伴随着各类评奖,铺天盖地的架势,完全就是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于锦旗牌匾早就成了产业。看上去皆大欢喜,其实很有点自欺欺人。是不是该学学春晚,甄别甄别,意义不大的就算了呢?
春晚如果在取消评奖方面真的带了个好头,使之延伸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假设,只是假设——乌鸦嘴——一下,即便龙年的这一台仍然令公众不大买账,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因为其积极意义已然超越了所谓“新民俗”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身。
2011年11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