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古齐观:虱子

(2011-08-05 15:20:03)
标签:

张爱玲

剑川

虱子

《西游记》

《商君书》

文化

分类: 今古齐观

田东江

 

    4月16日,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在北京举行首发式。正如媒体报道所言,在孤零零死去若干年后,她再次红破了半边天。短短20年间,张爱玲的作品被反复编选、出版数十种,每每都被冠以“贵族”、“旷世”、“奇女子”、“天才”的标签,各路文学青年更是言必称张爱玲,尤其喜欢引用张的那句:“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对这句话的解读众说纷纭,张爱玲离世越久,越会是一出“罗生门”吧。

 

    虱子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人畜身体上,吸食血液。这东西十分讨厌,如《宋书·索虏传》若库辰树兰所云,寇扰疆场,“臂犹蚤虱疥癣,虽为小痾,令人终岁不安”。当然,不光是人不安了,《韩非子》里有“三虱争讼”,三只虱子都想吸猪身上的“肥饶之地”。《西游记》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孙悟空利用虱子特性当作武器,他先变成苍蝇钻进妖怪洞里,再变成春娇伺候,接着就是“拔下毫毛一把,嚼得粉碎……变做三样恶物,乃虱子、虼蚤、臭虫,攻入妖王身内,挨着皮肤乱咬”,弄得“那妖王燥痒难禁,伸手入怀揣摸揉痒,用指头捏出几个虱子来,拿近灯前观看”。孙悟空先打了招呼,娘娘知道是怎么回事,故意说:“大王,想是衬衣禳了,久不曾浆洗,故生此物耳。”妖王还很不好意思,惭愧道:“我从来不生此物,可可的今宵出丑。”娘娘倒很善解“妖”意:“大王何为出丑?常言道:‘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哩。且脱下衣服来,等我替你捉捉。”

 

    生虱子,生活中确是比较难堪的一件事情。王利器先生辑《历代笑话集续编》里有一则“虱子”,说一人在朋友面前捉着一虱,欲装体面,故丢下地,啐曰:“我只道是个虱子。”哪知朋友存心想要拆穿他,捡起来看了看,曰:“我只道不是个虱子。”《铁围山丛谈》说宋相蔡京不认得蝙蝠,那才是真的不认得。其于“元祐末帅蜀,道行过一小馆,有物倒悬于梁间,初以为怪”,后来自己翻书,才知道那是蝙蝠。但笑话里的这个人,显然不是不认得虱子,怕出丑,欲盖弥彰罢了。

 

    相形之下,“我只道不是个虱子”没有阿Q来得率真。当然,也可以认为阿Q但求精神胜利而不顾其余。“有一年的春天,他(阿Q)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了起来”。然而,“翻检了一回,不知道是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结果,“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反倒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阿Q因此由失望到不平,终于忍不住和王胡交起手来,然而也因此在记忆中留下了“生平第一件的屈辱”。

 

    把捉到的虱子扔进嘴里咬一下,是一项传统习俗。庄绰《鸡肋编》载,他“尝泊舟严州城下,有茶肆妇人少艾,鲜衣靓妆,银钗簮花,其门户金漆雅洁”,但是,她们“取寝衣铺几上,捕虱投口中,几不辍手,旁人笑语,不为羞。而视者亦不怪之”。周密《齐东野语》也说,他“时见山翁野媪,扪身得虱则致之口中,若将甘心焉,意甚恶之”。不过,周密觉得,野老嚼虱其实“自有典故,可发一笑”。他举例说,战国时的范雎对秦昭王说过:“得宛,临流阳夏,断河内,临东阳邯郸,犹口中虱。”王莽时的校尉韩威说过:“以新室之威,而呑胡虏,无异口中蚤虱。”三国时的曹植也说过:“得虱者,莫不劘之齿牙,为害身也。”不过,不是“嚼虱”自有典故,而是“嚼虱”催生典故吧。

 

    人而生出虱子,一个原因是不讲卫生的结果,就像《西游记》里娘娘寒碜怪犼,“想是衬衣久不曾浆洗”。不过,既然皇帝身上也会有三个御虱,别人就更不用说了。《墨客挥犀》载王安石有天上朝,忽然虱子从衣领中爬出来,“直缘其须”。神宗皇帝看见了,为之一笑,安石自己并不知道。退朝后,王禹玉“指以告公”,安石“命从者去之”。王禹玉说别弄掉,这虱子“屡游相须,曾经御览”,安石也给逗笑了。除掉虱子,就需要经常清洁了。庄绰说他在剑川见僧舍,“凡故衣皆煮于釜中,虽裈裤亦然”。用开水烫,这是最常见的除虱法。可是,《邵氏闻见后录》介绍了一种颇为怪异的除虱法。邵博说,那是吕晋伯的偏方:吸北方之气喷笔端,书“钦深渊默漆”五字,置于床帐之间,就可以了事。邵博不知自己试验过没有,但肯定地说:“公资正直,非妄言者。”然我们即便不用试验也知道,那肯定属于妄言一类。

 

    《管锥编》引东汉马援《击寻阳山贼上书》曰:“除其竹木,臂如婴儿头多虮虱,而剃之荡荡然,虮虱无所复依。”马援是打个比方,然“上大悦”的结果,却是“因出小黄门,头有虱者,皆剃之”。虱子因为吸人的血,也用来被比作作恶为害的人。虱官,就是指蠹国害民的人或事。《商君书》云:“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又云:“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三官无虱。国久强而无虱者,必王。”别的观点可以商榷,然商鞅的“官无虱”说,无疑今天也是值得注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