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鸡毛蒜皮》后记

(2011-05-03 18:50:35)
标签:

刘震云

山丹

一地鸡毛

一九三七和十三

那点儿政事

文化

分类: 自己的书

《鸡毛蒜皮——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三》后记

 

     在前册《那点儿政事》后记中,我曾经说到自己尚有“民事类”的文字如何。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正是这些。当然,得以面世,要衷心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洪威社长兼总编辑的厚爱,山丹编辑的辛勤付出。

 

    民生的事情,大抵可归属于鸡毛蒜皮一类。刘震云先生有篇小说《一地鸡毛》,我非常喜欢,就像读林斤澜先生的《一九三七和十三》,时时“披阅”。共同点是:虽然白描,却意味绵长。《一地鸡毛》通过市井小人物生活状况来直面现实人生,开篇以“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起兴,说小林起个大早到副食店排队,好不容易买到了豆腐,却因为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放进冰箱,天又大热,晚上回来,就馊了。接下去我们看到,“馊豆腐”其实只是文化意象的一种,小林家的日常生活,包括夫妻关系、家庭气氛,乃至各自在单位的工作状态,无不鸡毛蒜皮。所以,就像我们常常听到的:鸡毛蒜皮没小事。而与刘震云另一篇小说《单位》合成的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我更视为当代不可多得的优秀剧作之一。

 

    进入新闻界14年来,自己较可欣慰的,是像在工厂、在机关时一样,没有辜负时光,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在两耳但闻窗外事的同时,读书不辍,笔耕不辍。然写新闻时评,有时诚然以为“代言”了什么而快慰,有时也觉得应了雪芹公的“觅闲愁”之谶。个中甘苦,以身心投入者才能自知。只是想到“使命”,倘若把整句“何必觅闲愁”移来一用的话,觉得还是改作“何妨觅闲愁”更合适一些。

 

    陆放翁诗曰:“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这也是虽然议论的事情鸡毛蒜皮,自家仍然比较看重的“理论依据”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