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泄漏事件,使核电站安全性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旋见咱们的专家表示,我国核安全法规标准采用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核电站建设和运行安全可控。闻核色变之际,这种专家观点对平复公众情绪显然能起到相当的大的作用。
我们当然由衷地希望,自己的国家凡事都有万无一失的前提保证。但愚意以为,这种胸脯还是不要拍得太响,不是说不能拍,而是说要慎拍。事实已经一再告诉我们,在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面前,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与水电、火电等公众易于理解的发电方式不同,虽然核电的原理非常专业,什么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来加热水使之变成蒸汽,等等,但是即便我们不懂这些原理也知道,任何核电站的建设,都肯定是经过了严谨科学论证的。曾经因为核泄漏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切诺贝利核电站势必如此,正在酿成严重危害的福岛核电站势必也是如此。理论上,应该没有哪个核电站是在毫无安全把握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的,也就是说,切诺贝利、福岛那里就安全问题肯定也拍过胸脯,然而防了“一万”,还是出现了“万一”。因此,咱们这里没有任何可以轻松的理由。专家同时强调,应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制定更加周全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预案,以为更该关注的是后面这些。
我们不能不承认,应对突发事件是咱们的一条软肋,软得很,从本次日本大地震报道中,各路媒体无不都对人家在如何严重的灾难中仍然淡定有序而啧啧称奇,就可以逆向推导出这个结论。而因为他们的民众被安置在各个避难所,也才使我们恍然大悟,广州原来也有这样的避难场所,目前已建成了五个:晓港公园、东风公园、陈家祠广场、番禺南区公园、增城广场,大约可容纳20万人食宿生活。还有两个在建的:花都广场和黄埔体育中心,建好之后,可容纳30万人。且不说七个中的四个都远离广州市的核心地带,就算没有,这七个加起来也才能容纳50万人,但广州市有多少人口呢?过千万了吧。什么都不要说了,广州市在建设避难场所的硬件上,就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软件呢?比如说,先乌鸦嘴一下,假设这两年内广州就会有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哪个区域的市民该去那七个避难场所呢?资源有限,先到先得还是怎样?先到先得的话,恐怕会彻底乱套。但事前没有任何的告知与演练,免不了届时大家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说到这里,我还不大明白广州市每年为什么都要试鸣防空警报,难道是为了检验一下喇叭还响不响?因为既曰防空,总要给市民指点一个去处,哪个区域的人们该去哪里躲避。现在好嘛,警报响警报归响,市民该干什么照干什么,截然不相干的两张皮,那么,除了觉得吵得人心烦,防空警报恐怕得不到任何收益。
日本此次大地震的确在许多方面都给我们敲了敲警钟,倘若我们以为自己的各项应对预案都很完善,不妨晒它一晒。再乌鸦嘴一下,怕的是纸上谈兵的预案太多。我们有过不少这样的教训,事前什么都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事中手足无措,事后又忙着制订新的预案,照旧纸上谈兵。
2011年3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