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古齐观:桃花源

(2010-07-29 18:28:31)
标签:

羲皇上人

《桃花源记》

今人

陶渊明

文化

分类: 今古齐观

田东江

 

    报道说,全国有30多个地方在争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湖南常德桃源县、湖北十堰竹山县、江苏连云港宿城乡、江西九江星子县、安徽黟县等,都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那里是“桃花源故里”。名人“故里”之争于今已见怪不怪,毕竟名人的确有个降生之所在,可怪的是,神话里、文学作品里原本属于虚拟的产物,也在现实中纷纷“对号入座”。山西娄烦新近就认定自己这里是“孙大圣故里”,同样,不少省份在不认同的同时,也举出了自己这里才是的理由。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在谈到《桃花源记》时早就指出,所谓桃花源,“即羲皇之想也”,因而“必辨其有无,殊为多事”。羲皇,即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古人认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得无忧无虑,恬静闲适。后来便把追求这种生活的隐逸之士称作羲皇上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就说到:“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阴,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读一读《桃花源记》不难发现,实际上陶渊明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并不是很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生活图景难道不可企及吗?这并不算高的生活要求,某种程度上折射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并且,亲历了“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的陶渊明,不能不发出“田家岂不苦”的感叹,不能不神往“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生活。

 

    桃花源的“版权”并不归属陶渊明,像三国、水浒故事一样,先有故事,后有名著;换在这里,是先有故事,后有名篇,民间流传的武陵故事触动了陶渊明,乃有《桃花源记》的诞生。桃花源既为羲皇之想,则有此想者就一定不只渊明一人,“桃花源”也不会仅见,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华书局出版的《太平广记》第一册中就至少辑录了两例。其一见于“文广通”条,说辰溪县滕村文广通,“见有野猪食其稼,因举弩射中之”,野猪流血而走,文广通乃“寻血迹,越十余里,入一穴中。行三百许步,豁然明晓,忽见数百家居止,莫测其由来”。未几,一老翁老翁呼之至厅上,但见十几个书生,“皆冠章甫之冠,服缝掖之衣,有博士,独一榻面南谈《老子》”;西斋还有十人相对,“弹一弦琴,而五声自韵。有童子酌酒,呼令设客”。广通跟着喝了个半酣,“四体怡然,因尔辞退。观其墟陌人事,不异外间,觉其清虚独远,自是胜地,徘徊欲住。翁乃遣小儿送之,令坚关门,勿复令外人来也”。他悄悄问后才知,“彼诸贤避夏桀难来此,因学道得仙”,那个谈《老子》的,就是从前大名鼎鼎的河上公——此公《神仙传》有之,但“莫知其姓名”,其最主要贡献是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广通回家之后,“明日,与村人寻其穴口,唯见巨石塞之,烧凿不可为攻焉”。

 

    其二见于“采药民”条。说有蜀郡青城民,“尝采药于青城山下,遇一大薯药”,想把它挖出来,结果挖到五六丈深的时候,地陷了,“此人堕中,无由而出”。绝望之际,“忽旁见一穴,既入,稍大,渐渐匍匐,可数十步,前视,如有明状。寻之而行,一里余,此穴渐高。绕穴行可一里许,乃出一洞口。洞上有水,阔数十步。岸上见有数十人家村落,桑柘花物草木,如二三月中”。采药民发现,这里的人“男女衣服,不似今人。耕夫钓童,往往相遇”,奇的是,他们都像孙悟空一样,出行“或乘云气,或驾龙鹤”,此人亦可“在云中徒步”,甚至还能和玉皇大帝套上近乎。采药民觐见的时候,因为“贪顾左右玉女”,还被玉皇教育了一通。

 

    比照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难发现此类故事的相通之处。捕鱼、追野猪、采药,桃花源的发现者都是底层劳动者;发现的过程,都要入穴;那里的生活都与世隔绝,都生活着不似今人的人;都去后不能复来;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人们幸福指数都极高,“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综合这些要素委实不难推断,此类故事的源头其实只有一个,经过不同的人进行了不同的加工而已。采药民事“发生”在唐高宗显庆年间,文广通事在宋元嘉二十六年,正版桃花源在“晋太元(一说太康)中”,虽时间、地点言之凿凿,却终属虚构无疑,然却足以佐证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相同的羲皇之想,无不神往丰衣足食的生活,无不神往欢欣祥和的乐土。但是,谁都知道,现成的桃花源不可能存在。今人与其必争古之桃花源所在,实不如使虚拟的真正演变成实在的。这当然不是呼些口号,或者单方面宣称就能够得到认可。打造现实版的桃花源,也许“初极狭”,然而果有此心,终究会“豁然开朗”。

 

    最后想说,前人云必辨桃花源有无已“殊为多事”,今人更上层楼,必争亦即必辨其所在该怎样“定性”呢?借用数学术语来说,该是多事的“平方”,多事之上再加多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