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设在广州购书中心的三联书店准备关停了。报道说,这是广州的第一家三联书店,早在1994年就落户于此。记忆中,广州购书中心正是那个时候落成的,未知广购对之,是否会有李后主“挥泪对宫娥”式的感叹。
广东刚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知名书店便抽身而退,很有一点儿巧合,关停得似乎不是时候。但是,如果说它的无奈退出——租金贵、利润低云云,染上了一抹悲凉的色彩,我们也只能承认,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由得担心一种论调,诸如“诺大广州容不下什么”的句式,这种联想的言下之意,隐喻着对广州发出了有没有文化这样宏大问题的拷问,上纲上线。其实,这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两个问题。没有人这样联想自然最好,有的话,应该说不够客观。
笔者多少算是个买书大户,这家即将关停的书店以前逛过几次,后来也就没兴趣再去了,虽然对倒闭原因之一的“客流稀少”构不成什么影响,但毕竟语云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这一点,现在不知是否应该自责。我之没有兴趣,首先是因为那书店并无任何特点,即便是三联出版的新书,也无需一定要在那里得到信息。其次是因为那里的图书价格始终“高昂着不屈的头”,定价多少就卖多少,斩钉截铁。而近几年来,不要说网上的低折扣了,便是经营灵活一点儿的个体书店,新书至少也能打个九折,碰上定期的活动还可以更低。这样的话,读书人或者消费者为什么一定要往你这里送来脚印呢?套用张柏芝的歌曲《星语星愿》来说话,“找不到要去的理由”嘛。
实体书店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昨天。遥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清楚地记得当时非常想买一套16册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但需要漏夜排队,而叫人沮丧的是,即便如此也未必能买到,跟这几年春运时买火车票真是有得一比。如今,实体书店没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民营书店。来自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有将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倒闭趋势还在加剧。网络的冲击诚然是一个方面,但像新闻一样“同质化”严重,该是实体书店的另一条软肋。世易时移,陶醉并幻想回归彼时的辉煌是极不现实的。在人们方方面面的选择包括购书渠道同样已经多样化的前提下,实体书店本身也要思量“改革”,如何突出个性,吸引目标人群,而不简单地只是“卖书”。国家层面对实体书店出台必要的保护政策是应该的,但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实体书店生存的门槛已经大大提高了。
另外,因为购书渠道的不再单一,广州乃至全国,是否还需要那么多的实体书店,也是一个值得重新考量的大问题。正如一个人买了多少书,并不相应地等于读了多少书一样,一个城市有多少家书店,再不能天然地与城市品质或市民素质一类就挂上钩。这些,终究还只是表面上而非本质性的东西。
2010年7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