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说,今年佛山国庆黄金周,作为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的重要平台——旅游景区,又在上演不少传统好戏。然而,由于游客对民间艺术了解不深、曲目老套与缺乏创新等因素,许多民间艺术有讲头没看头,难以留住游客的脚步。在佛山市的一处旅游旺地,8天之内只有不到千名游客前来欣赏传统的民间艺术,而在停留的游客中,30岁以上的占了90%,小孩子只有10%左右。
对消息反映的这种现象,我是一点也不感到奇怪的。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流行说法叫“非物质遗产”在现实中面临的尴尬,我们早已有目共睹,这种尴尬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共性,不独佛山才如此。正是文化传统的日渐式微吧,2005年3月,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物质遗产——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一样,对非物质遗产也进行“定级”保护,借此引起人们的重视。此举实施之后,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自不待言,但“非遗”仍然没有“物遗”那么受到关注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为什么传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伴随祖先历经了那么多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仅仅几十年或者二三十年的功夫就令曾经沐浴其中的人们提不起兴趣了呢?社会的变革、转型肯定是一个重要方面,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导致了文化上的趋同之类;另一方面,该是非物质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欠缺了相应的对接,其原有的潜移默化的诸种文化功能丧失了,通俗地说,在现代化面前,老树没有发出新枝。教科书上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根本还在于这“另一方面”,也就是内因。这样,面对“重出江湖”的民间艺术,有一点年纪的人尚能唤回童年记忆,但仅限于怀旧而已,那些没有这种记忆的人又如何从中找到共鸣呢?
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不创新肯定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单纯依赖传统的民间艺人自然而然地使之走向现代,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而创新是否意味着就要像有人建议的那样,把米老鼠、灰太狼、喜羊羊编成木偶戏,也有待商榷。不过有一点很显然,需要准确认识该项非遗的外延,不要把功能无限夸大,于是像别的事情一样祭出“发狠”的振兴思维。早几年有个提法,让粤剧走进千家万户。以我这个“新客家”的眼光来看,就是非常不现实的,地方戏曲终究有自己的“局限性”,即便让广州本土的人群悉数接受也是不可能的。粤剧振兴先要让国人认识,起码要到央视春晚上露一露脸,不要听到yuejv,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而不是“纷飞万里隔千山”,是彼“越剧”而非此“粤剧”。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定位不准,即使发力也发不对地方,事倍功半。
我们有那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望都进“名录”绝无可能,况且写进名录并非目的,“非遗”的保护关键仍在于提高文化自觉,要有呵护自己文化的意识,不能因为能带来白花花的银两就干,否则就不干。如果有一天,传统文化要素沦为文化人类学概念中的“文化残存”(Survival),变成了令后世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变成了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大众精神寄托的载体,那么,该是对我们这个把“文化”叫得山响的时代的辛辣嘲讽,也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2009年10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