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此年轻》序
江艺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前《南方周末》主编)
田东江的“报人读史札记”第二集书稿结集出版了。这部名为《历史如此年轻》的书稿,距第一集《意外或偶然》,倏忽又过了四年。而距作者动笔写第一篇读史札记,迄今已是第十一年。
位于广州大道中289号的报社大院,历来是藏龙卧虎之地。集结于“南方”旗下的各路人马中,新闻主力军无疑是那些擅长做调查性报道、敢于拼抢突发新闻的记者们,以及他们身后的编辑。至于评论,从前只在报纸上扮演敲敲边鼓的角色,这些年却异军突起,响鼓重锤,在公众中有了很不俗的反响。而田东江在报社从事的工作,就是评论。
这是一个媒体人都在说职业化的年代。有些人说说而已。有些人坐言起行。至少在南方报业,职业化的记者都是这样做的: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重大新闻的事发现场;他们的目光,总是倾注公众渴望知情的所在;他们的笔触,尽可能去逼近事实还原真相……这些职业化的新闻人,在恪尽职守中,为报社、也为自己成就了新闻的事业。
我见过不少做报纸的人,做着做着,就把职业做成了事业。田东江也是这样的人。惟一不同的是,他的路径显然有别于其他的媒体人,就像这本书所提示的,他选择了“报人读史”一途,选择了行走在现实与历史之间。他的选择,给新闻增加了解读和解码的方式,为现实找到了历史的观照。
媒体是社会的暸望哨。以史为镜,以古鉴今,同样不失为瞭望哨之一种。
作为报人的田东江,在观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凭借饱读史籍的底气,怀抱热血书生的正气,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让堂而皇之的货色在历史的显微镜下现出原形,至于那些魑魅魍魉的嘴脸,往往被他几锄头下去,就连根挖出了祖坟。而现实世界轰动一时的一些俗人、俗语、俗相,到了作者笔下,勾连出“古已有之”的趣谈,浮世绘一般的效果,每每令人解頣。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发生在太阳底下的事情,却常常和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历史如此年轻》收录的文章,写于2004年至2007年。其中涉及的许多新闻事件,近一两年屡屡重现,或愈演愈烈,或更趋隐秘,比如高考移民,比如官场恫吓式问责,等等。品读之下,五味杂陈,“历史如此年轻”,端如书名所示。我想,这也是从事新闻行当的田东江,为什么这么多年守着历史这眼古井,一直不离不弃的缘故吧。
同为传媒人,我从“报人读史”中读到了传媒人的职责。是为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