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地震背妻男”吴加芳也许将面临着父亲和弟弟的起诉。众所周知,这个汶川地震时最著名的“情义男”,在孝道问题上打了败仗。其实他出名未几,就有报道披露了他20几年间与老父都是行同陌路的关系,不过在铺天盖地的嘉许声中被淹没了;现在,冷静了一点儿的人们对他关注的焦点转移了而已。据成都电视台《真相30分》独家报道,吴加芳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哪怕他(父亲)告上法庭,我输了官司,宁愿坐牢也不供养他。”
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吴家20多年的是非恩怨,自然不是我们旁观者通过他人的报道就能裁判的。但我们可以作出裁判的是,按照传统文化的观点,吴加芳不赡养老父,属于不孝;而不孝,在从前属于大逆不道,在今天也是有悖人伦的价值观。吴加芳对父亲表现得如此决绝,在不少人看来也许颇感意外,因为“情义”与“不孝”南辕北辙,二者之间无论无何也找不到哪怕一点点交叉的成分。然而,从“情义男”到“不孝子”,是“发现者”通过他们的工具让我们看到的吴加芳,在他自己,这个顺序正相反,是从“不孝子”到“情义男”,或者二者在他身上从来都是对立统一体,20多年来须臾没有分离。所以,吴加芳至今仍然敢拍胸脯说自己是真实的,的确如此,融“情义男”与“不孝子”于一身,正是一个完整的吴加芳;至于他同时宣称自己伟大,就是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二字了。
严格说来,我们并不是第一次见识吴加芳这样的“典型”人物。过去的以及现在的,人为塑造的诸多典型都是如此。他们之所以不可信,产生的只是表面说说的示范意义,应一时之景旋即便成为过眼云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都完美得无以复加。何以至此?在之初,“制造者”相当于用显微镜去发现适合需要的成分;而对于不需要的,就算摆在眼前也视而不见。所以古人的“凡人贱近而贵远”相当精辟,按我的理解,此“凡人”不是对应“贵人”的那个凡人,而是“凡是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身边的人对一个人究竟如何看得最清楚。吴加芳村子里的人早就不服气他,大家认为把自己在地震中遇难亲人的遗体搬运回来,是很正常、很普遍的做法,吴加芳碰巧被记者拍到了,就成了名人;并且,重要的是他们都知道,吴加芳是村里的“不孝子”。因此,吴加芳的形象一时间异常高大,只是在不了解他的人的眼里,前提在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不过,媒体今天能大张旗鼓地披露吴加芳“不孝子”的一面,毕竟还是进步了。从前的那些典型,如果没有最后沦为腐败分子,我们可曾见到半点“污渍”?吴加芳的标本意义,在于为今后树立典型提了个醒,要树就树真的,把他们当成人而不是当成神。也就是说,从典型的甫一亮相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被有意割裂了的人。做到这一点会很难吗?可能会。因为吴加芳毕竟只是个被随机发现的人物,他的“倒掉”不会有谁难堪,更不会有谁为之负责。
2009年2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