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江
奥运场上的明星众多,数不胜数;如果在场外挑一位的话,也许非央视解说员韩乔生先生莫属了。这些天,“韩乔生语录”又出了新版。然而,就像古人中的淳于髡、东方朔变成了人们在席上的调味品一样,韩氏的受到关注,也纯粹是被大家拿来寻开心。可叹的是,他自己则索性将计就计,当成给大众带来的另类娱乐。
考察“现场解说”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晋侯及楚子、郑伯鄢陵之战,就是“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太宰伯州犁侍于王后”那一段,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起,接了不少的“曰”;这些“曰”,多数就都是伯州犁的现场解说。篇幅所限,原文不引,姑译之如下:楚共王登上有瞭望台的战车,侦察晋军的行动;子重派太宰伯州犁跟在共王的后面做顾问。王问:晋军的士兵们来回奔跑,在干什么呢?伯州犁的话就开始了:召集军官们呢;都集中好了;开会呢;张开了一座天幕;祭告前代国君、预卜吉凶呢;祭祀完了;快要发布命令了。王问:怎么人声嘈杂,尘土飞扬?伯州犁再解说道,看来是在填土平灶,摆开阵势了;大家都登上战车了,咦,两边的战士又拿着武器下车了;宣誓呢。王又问:要打了吗?伯州犁说:还难说;他们上了车,又下了车;祷告呢。
《左传》的这种笔法,“不直书甲之运为,而假乙眼中舌端出之”,透过伯州犁的嘴,我们清楚地了解了晋军的动向,在我看来,这就是“现场解说”的前身,伯州犁该成为该行业的始祖。伯州犁是春秋时期很有名的人物,晋国大夫、楚国太宰。在今天,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的成语“上下其手”,版权就归于他。然而,看见了什么就描述什么,在谈不上影像的时代当然是传递信息的首选,而在你我同步看到画面、画面基本上一模一样的前提下,你还那样我就觉得是聒噪了。我不知道,央视为什么要把退了休的宋世雄先生请回来,那么多年过去了,张嘴出来还是运动员的姓名身高年龄和体重,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公布谁都知道的比分,尤其无端端地嘿嘿一笑,真让人——让本人受不了。诺大中国,难道真的找不出既懂体育口才又好的人了吗?
韩乔生先生一定很想把本职工作做好,可惜,包括他在内的诸多解说员的一个最大误区,是不大理解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比方之乎者也是古人的专利,但那是古代的书面语。明朝的《水东日记》里有一段朱元璋册封孔子55代孙为衍圣公时说的话:“我看您是个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您勾当,您常常写书与您的孩儿,我看他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这就是古人原汁原味的口语。韩先生等人说一句话则恨不得主谓宾定状补一应俱全,而且一定要排比,一定要挑选华丽的气壮山河的辞藻,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那么艰巨的任务,难免力不从心乃至笑话百出了。
资讯的发达,使观众如今对体育赛事的欣赏水平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但我们的解说员们却明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韩乔生先生应当反省自己,不能把大量的低级口误当成自己的特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008年8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