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学校上报了三个学生参加抗震救灾优秀生评选,批下来还是三个,但其中一个学生却换了人;而这名替代者却根本不能算是该学校的学生,只是来借读的,学校也根本没有将他上报。这样的咄咄怪事事就发生在汶川县威州中学,当地人觉得奇怪,我们觉得震惊。
值得玩味的,是当地教育官员遴选抗震救灾优秀生的具体操作。他们说,虽然被替代者在抗灾中表现很好,但是材料仅仅是以表格的形式交上去,叙述也很简单;而替代者的材料写得很详细,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尽管夸张,但是更引人注意也就容易选上。这等于承认,评选抗震救灾优秀生,完全不在于谁在当时做得好,而在于谁在事后把材料写得好。面对威州中学200余名师生联名要求严查的举报,这也可能是当地的一种托词,但生活之中,“做得好”的确在许多时候不如“写得好”,不如“张扬得好”。每个人环顾自己的周围,相信都能找到活生生的印证实例。
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替代者落户威中的公布结果属于笔误,正确的学校应该是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当地的人们就更奇怪了,威师附小居然能以小学的名义推荐高中生?怎么,那所小学的校长又正是替代者的父亲?尽管疑点太多,调查组鉴于替代者在抗震救灾中“给他人分食牛奶、在县城为军车引路等事迹”,仍然保留了他的优秀学生的称号。那么,虽然获得这个称号可以免试上大学——含金量之所在,我还是想说,倘若这样公然造假的事实不纠正过来,这个称号就一点儿也不值钱,甚至是在亵渎真正的被替代的那位少年英雄!
现在,如果谁还觉得这件事很正常,想必运用的是腐败的观察视角。如果这个视角成立,就足以说明中国的腐败已经浸入了一些权力拥有者的骨髓之中。小学校长才多大个芝麻官?居然就可以把好处留给自己的儿子,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内举不避亲”。连他那腼腆的儿子私下也认为,父亲把自己搞成抗震优秀学生“有点过”。内举不避亲,是孔夫子说的吧?老先生倘若活在今天,会不会把这个不肖之徒逐出教育领域?
由“做得好”不如“写得好”,想到不久前某地由各级官员担任辩手的电视辩论赛。此举可能挑战了一些传统观念,但在我看来,比的终究是谁“说得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说过:“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这两句话,尤其适用于宦途。再抬一点儿杠说话,历史上有不少名留青史的人物,还都是结巴,“说”完全是他们的弱项。比如留下《法言》的扬雄,“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留下《后汉书》的范晔,“往往有微辞,言乃不能自尽,口机不调利,以此无谈功”。此外如法家韩非、被王立群教授说成是个流氓的司马相如、美男子潘岳等,皆笔胜于舌。剔除抬杠的成分,想必读者诸君知道我其实是想说,有埋头拉车的,也有巧舌如簧的,如果不能分辨,客观上就造成了“做得好”不如“说得好”,推崇的就是一种不良的风气。这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
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与免试上大学为什么会存在因果关联?我不大想得通。我想得通的是,奖励在中国早就变味儿了,但方方面面偏偏十分迷恋奖励。受表彰的单位和人名,报纸上动辄一大版一大版,起到了奖励的目的吗?有多少是被职务霸去的,又有多少是轮流坐庄产生的?我以为,尤其大规模的各种先进之类的评比可以终止了。
2008年7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