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今天是传统的元宵佳节。这几年,每当传统节日的到来,都能听到议论之声。有网友说应该将元宵节增补为法定节假日,因为清明、端午、中秋都是法定假日了,不能厚此薄彼;支持这一观点的网友纷纷补充了各种理由,使这种说法看起来很该很必要。还有专家担心元宵节成为春节的“附庸”,因为许多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过春节上,到了元宵已有“节日疲劳”。人们关注传统节日的兴衰,不管有没有关注到没到点子上,总归都是一件好事。
不过,今年的这些声音在我看来都没有来自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消息更能吸引眼球。报道说,我国首部元宵产品的行业标准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出台,引人注目之处不在于标准将对元宵产品的馅料、总糖和水分含量做出哪些要求,而是元宵的外观,须“表面呈白色”,媒体解之为“必须是白皮”。寥寥5个字,刺眼得很。只是不知,这一回是否又是“媒体的误读”。在年初的时候,“馒头国标”曾经被误读过一回。那回说馒头必须是圆的,方的不算,引来舆论大哗。元宵不存在方圆问题,但存在颜色问题,一个不该进入人们视野的问题,可能又要“等闲平地起波澜”了。这种一再的喧宾夺主本身说明了什么,不知道该就教于哪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不久前,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冯骥才先生发出担忧,担忧中国的传统节日沦为美食节。元宵节,尽管是节日食品上了节日名称的惟一一个,但由于元宵外皮粘性高、不易消化的特性,使之不宜多吃,因而沦为美食节大约不太可能。元宵节从前又叫上元节,俗称灯节,概因为节日食品是吃元宵,而节日娱乐则是元夜张灯赏灯。唐朝有个凡事都“模棱两可”的苏味道,当官虽然一点不讲原则,但元夜诗写得非常漂亮,“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云云。论者以为写尽了古人彻夜狂欢的盛况。这样的节日气氛,即使真的像网友所说的那样放一天假,现在也是营造不出来的。何况清明、端午、中秋有了法定假期之后,国民休假已经比原来增加了一天,元宵节没有“得寸进尺”的可能;更何况,传统节日的兴衰与假期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联。至于所谓“附庸”说,我也认为不是元宵节日渐式微的关键。天安门前的华表与城楼本身,原本是两个独立的建筑,广场扩建的时候,华表向城楼移动了6米,好像是城楼的一部分,沦为了“附庸”,但是现在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协调的。就元宵节本身而言,自有农历之始其与春节的距离就是15天,昔日为什么没有沦为附庸之虞?我们需要研究的,应该是再现当年的盛况可不可能以及有无必要,如果不可能也不必要,就按“附庸”来重新审视好了。
有朝一日,中国肯定需一个完善的元宵国标,但在当下,国人最关注的是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进嘴的东西,吃得放心就好,形状及其颜色都是次要的。冯梦龙《古今笑》里面有个善谐谑的陆宅之,他常跟人说:“吾甚爱东坡。”有人问,东坡精通那么多东西,文章、辞赋、诗词、书法,甚至还有穿戴方面的东坡巾,你究竟爱哪一样呢?宅之说:“吾甚爱一味东坡肉。”闻者无不大笑。人们当然不是笑陆宅之,而是笑那些舍本逐末的人和事。移之于制订元宵标准的人们,就可以这样说:“吾甚爱元宵。”爱什么呢?“元宵标准”。只是这样一来,不光做元宵的,就是我们这些吃元宵的,也要闻之大笑不已了。
面对传统节日的尴尬现状,冯先生真正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大命题:我们到底是因为失去了历史精神与文化情感而丢弃了自己的节日,还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节日而淡漠了历史尊严与文化的情怀?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根本问题。
2008年2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