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学者形象是怎么被玷污的

(2007-12-24 19:50:38)
标签:

杂谈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 

    复旦大学官方网站上的“校内公告”最近贴出了一则“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通告”,向全校师生通报了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对3起学术违规举报的调查审议结论和处理建议。据说,校方以这种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公开通报本校的学术违规情况,在国内高校尚不多见。惟其如此,这则在2007年底贴出的,尽管属于“2007年第1号”的通告,仍然不失其积极意义。

    复旦大学这3起学术违规——他们用“违规”这个留了些情面的词汇,尽管涉及的领域不同,形式不一,但都离不开“造假、剽窃”的实质。这种严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腐败。与官场腐败一样,学术腐败也大有成为我们社会的痼疾的趋势。有一种说法是,论文的定量要求导致了学者们不择手段。对一些小“级别”的人物,可能会是这样,但对“重量级”的人物则未必然,比如复旦这起“发生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界的‘黄禹锡造假事件’”,应当属于一种学术品质的极端恶劣!那么,学术腐败不妨与治理官场腐败等同视之。一讲反腐败,我们本能地会想到监督,虽然后者喊了那么多年,仍然步履维艰,但相对而言,学术领域会容易一些。复旦大学这3起学术“违规”实际上也正是举报的结果。当然,谁都知道,像治理官场腐败一样,接到举报并不难,难的是把举报真正当成一回事,按照人家提供的现成的线索很容易地去核实一下、印证一下。在许多地方做不到的背景下,复旦大学不惜自曝家丑,拿出壮士断臂的气概,才显出十分难能可贵的一面。然而,韩国可以毫不犹豫地把他们的“第一科学家”拿下,我们要走的路真是还太长太长。

    最近两个多月来,陕西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我想,今后在学术上试图“造假、剽窃”的人,应当从这一事件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曾几何时,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新闻照片”,在网络的“人肉引擎搜索”面前、在方方面面门类知识的质疑面前,变得千疮百孔,不堪一击。全国上下那么多人,关注了那么久,如果我们把华南虎照仅仅看作揭露照片真伪本身,即使牵涉到政府诚信、社会公信,我以为对“投入”的规模和声势而言,多少还是显得有点儿浪费。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揭露作奸犯科的一种划时代方式。今后无论哪个领域,作伪者要是胆敢轻举妄动,就让他体无完肤,不仅先前的希冀成竹篮打水,而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身败名裂!

    明初有位叫做宋濂的学者,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伯温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这位典范式的人物说过这么一句话:“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反观今天我们的一些学者,“为学”的目的离古人的标准也太远太远,在他们身上,讲什么“心正身修”,讲什么“俯仰无愧”,简直是与虎谋皮。中国的学者形象,就是这么被玷污的。
                       2007年12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