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
潮白
(拙文《方言可能复兴吗?》一时间引来大批网友点击、跟贴,见仁见智。然亦见诸多朋友未明笔者之意即匆匆宣泄。关于方言,有过数篇文字,先找到了这篇,借以诠释笔者对方言的态度。)
用方言播出的节目。目的是为了规范广播影视节目的播出语言。在他们看来
:广播的“声情并茂”和影视的“声画和谐”都离不开规范的语言文字。
不用说,禁令的制定者属于讲标准的普通话的人群。之所以下这样的结
论,是因为那话外行,方言在其所通行的群体中能够引起强烈共鸣,即说明
也是能够“并茂”与“和谐”的;只有不懂方言的,听或看起来不知所云,
才会那样认为。这里面晃动着的多少有一点儿“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子,尺
子一量,别的于是就有排斥的必要。
方言也是一种文化,这一点在今天恐怕没有异议。当普通话没有通行之
时,对使用者来说,方言才相当于真正的“母语”。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
独特的魅力,有其他语言所不能替代的神韵。笔者现在看国外影片一定得看
原声的,听不懂宁可看字幕;而如果配成普通话,感觉是在拿腔拿调,接受
不了。方言的魅力同样如此。每年春节晚会上出彩的小品,基本上都是用方
言来表演的。怎么不用标准的普通话呢?表现不了那种味道嘛。
因而,广电总局在对待方言问题上不应该一刀切去,像劫法场的李逵,
管你官军百姓,挡路的就砍。真正该禁的,是把用普通话拍摄的、好端端的
影视节目,硬生生地转换成方言。这在广州的粤语电视频道上天天可见。印
象之中,康熙、雍正他们也一度一口白话,别扭至极。而且,配音的总是那
几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声音,包打了粤方言的荧屏天下,令人生厌。普通话表
现不了方言的魅力,方言同样也替代不了普通话的魅力。笔者作为“新客家
”,对方言没有丝毫的排斥态度;甚至发现,掌握了粤方言,对一些唐诗的
理解还深入了一层。但我还是以为,方言的“公开”使用,应当“局限于”
表现本群体的独特文化事项,而没有必要奉行方言的“文化中心主义”。
广电总局的禁令,显然仅注意到了普通话的推广一面,而漠视了方言的
文化一面。在方言还在大量使用的地区,激起比较大的反响——主要是不满
,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全面禁“方”,既不够明智,也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
果。
前一篇:方言可能得到复兴吗?
后一篇:放假,另一个功能是躲避检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