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
自11月15日邮政资费上调以来,为什么不进行价格听证的质疑就没有中断过。11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出来释疑:因为邮政资费未列入2001年公布的价格听证目录,而且,主要考虑的是这次调整对群众利益影响较小。他说,目前个人交寄的信函、明信片量年人均0.81件,调价后增加支出每年0.3元,其中农村居民增加支出0.32元,城镇居民增加支出0.28元,学生增加支出0.8元。
这个计算如果准确无误的话,对百姓的影响还确实微不足道。最多的,一年才增加支出8毛钱嘛,算什么?但账却不是这么个算法。信函资费首重100克以内,每重20克本埠由0.6元调整为0.8元;外埠由0.8元调整为1.2元,涨价的幅度不可谓不大。信函、明信片量的70%左右固然为企事业单位用户,但是个人用户毕竟还有一定的比重,平均起来没增加支出多少,问题在于多数人包括笔者在内已经多少年不写信了,少数因为种种需要还经常交寄信函的人,他们的负担一定加重得不轻。退而言之,企事业单位就是天生该挨宰的对象吗?从这个意义上看,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政府定价条例》还是早日出台的好,否则就应了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日前所说,目前对垄断行业产品的成本监审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法律依据不足,或者法律层次偏低,严重影响了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制约了政府价格监管的效力。
时至今日,价格听证已是百姓社会生活的焦点。为什么要涨价、该涨多少,都是公民事前的权益,意味着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这是一种程序的正当性,价格听证不该时有时无。发改委负责人说,这次邮政资费调整还不能解决邮政企业亏损问题,其弦外之音也许埋藏着继续斩钉截铁地上调的空间。那么,强化听证制度的刚性更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由此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家邮政局不妨终止发行邮票,暂时的也好。谁都知道,邮票是邮资预付的一种凭证,其功能首先应该是走一趟邮路,但在我国邮政领域,邮票已经基本失去了存在的“原始”意义。但是现在,企事业单位交寄信函无须邮票,特快专递等不用邮票,个人又是那么个微不足道的平均交寄量,邮局的窗口也根本买不到任何纪念或特种邮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每年动辄发行几十套、每套发行量动辄上千万、几千万枚干什么呢?我们发行邮票,为的是收藏、为的是所谓保值、为的是拿去制作豪华邮册吗?中国现在一个很恶劣的风气就是邮册满天飞,但凡庆典或者纪念,薄薄的、甚至跌破面值的纸片(恕用语不恭)便纷纷穿上豪华的外衣,附属于印制精美的宣传品中,成了拎着坠手的一大本,而邮票的编排不乏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只盯住了粽子、月饼的过度包装,殊不知,邮册之过度早已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埋单的往往是公款,才所以没有激起公愤吧。至于所谓个性化邮票,也早已经出滥了,我们国家目前贬值最厉害的,标着面额但最不值钱的,恐怕就是邮票!
前一篇: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目录
后一篇:尝试可以,不要冀望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