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市常理之所以为常理

(2009-05-22 12:11:35)
标签:

房产

分类: 房地产(新)

    今天看到黎文江老师新写的博客《不应以常理看金融危机下的楼市》,认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这场金融危机本来就不在教科书里,岂可读死书,以书本常识应对!”,大赞发展商的实战精神帮助政府止住了GDP下滑,同时也再次抛出“保9论”以及部分“唱空”专家改为“唱多”的例子,印证当初预测的先见之名。

 

    我并未参加当初那场“保9论战”,不属于任何一派(个人对于09年市场的预测,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d4c760100bk0e.html),所以今天的讨论纯属兴趣所致。客观来讲,文章确实讲出了对楼市的一些真知灼见,市场中的很多东西确实不是在象牙塔里背书本所能够预测准的(脱离实际空谈也不是做学问的精神),而作为代理商由于讲究实战成果,所以对市场营销的推崇也是情理之中。否则,如果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市场营销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但是,市场营销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营销终归是一个微观事件,而市场的运行规律则是由大局也就是宏观环境所决定的。只要有需求,市场再冷的时候都会有人买楼。无论市道有多差,总有一些楼盘能够热销。虽然这些微观事件违背了市场低迷房卖不动的常理,但这并不能说明市场不低迷了。否则,我们又怎么能解释日本楼市10多年的熊市。但是我们也知道,即使是连续10多年的熊市,日本的房地产行业也没有消亡,一样有很多发展商有饭吃。这里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否认这次广州楼市成交回暖的普遍性,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讲,我认为这次楼市回暖并不是发展商的营销策略有多高明,而是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力保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了这么一个反弹的机会,发展商顺理成章地把握住了,仅此而已。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些靠着严谨的理论分析做预测却大跌眼镜的专家(不包括那些听风是雨、信口开河的骑墙派)完全可以把眼镜拣回来,因为当初预测假设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了,结论改变也是在常理之中。在经济学里面,预测本来就是一个很有风险的事情(何况是在中国这个经常出现行政干预的市场),即使是那些经济学大师也经常出错,但是并没有人会否认他们的专业水平。评价一个预测是否有水平,关键在于其推理的过程是否严密,最后的结果是否与事实相符只是看能不能锦上添花罢了。

 

    文章里,黎老师对“发展商不拘常理,抓住救市政策机遇,找准买家心理需求,只争朝夕努力拼搏,成功营造楼市旺势,帮助政府止住GDP下滑趋势”大加赞许。个人认为,肯定发展商的实干精神和能力没错,不过这样夸奖恐怕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在这样明显的“政策市”下,大谈发展商的“营销有道”以及“帮助政府止住GDP下滑趋势”的“雷锋精神”岂不是有些滑稽?是“保GDP”成就了楼市回暖还是楼市回暖成就了保GDP,这并不是一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无解问题:如果不是因为金融危机政府急需为GDP增长保驾护航,如果不是因为那么多的救市政策,今天的发展商别谈为楼价重返07年高位喜笑颜开,恐怕很多想死的心都有了。

 

    所以,我们千万别以为4月份的成交量达到八十万平方米就意味着今后高枕无忧,去年每个月二、三十万平方米的惨境还历历在目。如果楼市没有外力的支持,这次“量增价升”的反弹能否实现还很难说。而这个外力,不是永远都能保持下去的。

 

    此外,关于那些均价重新过万的论调,我认为也就是个玩笑。单看今时今日广州楼市的产品供应结构(2009年4月份中心六区的成交比例是57.8%)就知道现阶段是不大可能实现的,而且市场越好(郊区房成交越多)越不可能。

 

    最后,本文纯属个人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讨论,并无对黎文江老师不敬的意思,如有言语不周到之处还请海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