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在六月初的时候,房管局终于把四月份的成交数据公布了,“量增价升”给有些平淡的楼市提供了一点炒作的话题。虽然时间长了点,但是看得出这份报告的用心和进步,官方耐心地解释了由成交结构所导致的房价上涨的成因,还将几个高价区域的成交比例作了一个对比,又列举了主力楼盘的价格变化,提供了比较翔实的信息。不过,也许是因为从业久了,也许是因为觉得在预料之中,我居然对它不是很“来电”,尽管熟识的房产编辑都在催促,我还是提不起精神来第一时间回应这个新的老话题,一直到到今天。
之所以觉得乏味,一方面是因为这份数据还算比较全面、丰富,除了少数地方存在瑕疵以外,还不致于引起业界有大的误解(至于“标题党”们要选择怎样的舆论导向,那是没有办法干预的事情),觉得没有很多可说的地方;另一方面,当然也与自己已经多次谈过这个话题有关:早在2006年10月份的时候,我就连续写过关于房价讨论的三篇短文,姑且称之为个人讨论房价的三部曲:《你相信一手跌还是二手升?》,《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会说谎的数据?》,《一手均价的闹剧》;在2007年4月份的时候,我又顺应当时广州均价突然下跌的话题,再写了一篇《降房价还是降均价?》,前前后后四篇文章,这还不包括我接受采访以及在其他文章提到的言论。可以说,对于我个人而言,对于均价与房价的关系的讨论虽然没有完整的整理,但是已经足够清晰明了,很难再找到新的切入角度。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现在再次讨论这个话题没有意义,就在昨天我身边的两位业外朋友还在询问这个话题,“隔行如隔山”,很多道理即使业内已经取得了共识,业外的人也未必能够明白,所以还是需要有人不停地讲,通俗易懂地讲,这样才能让大家都能理智地看待房价的涨跌,不会被“标题党”蛊惑,不会被某些言论忽悠。
对于四月份的数据解读,之前业内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在这里只挑一个大家有所忽略的方面来讲。我与一些专家一样,并不认可有人就高档商品房的成交增多作出的认为高端买家已经按耐不住观望的心理积极入市的判断,我认为,除了市场产品供应差异、成交数据统计滞后等原因,我们还应该关注是否有另外一个因素存在,那就是3、4月份开始不少开发商对卖不动的高价房(有价无市)进行了降价促销,吸引了部分置业者入市,而反映到成交数据上就是这些降了价却仍然是高价的商品房增多,自然带动均价上升。根据我了解的市场情况以及经验判断,这种说法是行得通的。所以,如果我们将4月的一手楼价上升当成表象,那么其实质就是楼价在下跌,而这种由降价引发的均价上升,也算是楼市在特殊时期独有的一个有趣现象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