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曙光吗
(2010-01-29 11:52:39)
标签:
环保全球气候湿地堡雷光春杂谈 |
分类: 传媒时代 |
专家解读2010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湿地保护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曙光吗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切合气候变化这一热点问题,设置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并提出“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口号。
湿地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密切?我国湿地保护、研究与开发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第14个世界湿地日来临之际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的雷光春教授和时坤教授,二位专家对今年湿地日主题进行了解读。
碳库与气候相互影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湿地日口号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二是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雷光春说。
雷光春认为,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可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湿地动植物等产生重大影响,将有可能改变湿地分布、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其次,湿地生态系统可构筑一道防御自然灾害的屏障,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消极影响的能力,如抵御风暴潮、洪灾、旱灾等。特别是海岸带湿地,由红树林等构成的防护林带,可有效保护海岸带和当地居民的安全。
第三,保护湿地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物碳汇和固定二氧化碳。但这一功能深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影响。如果人为影响导致湿地退化,湿地将成为温室气体的净排放者,即通常所称的“源”-“汇”转化。
湿地“碳库”之称绝非虚名。占陆地面积不到10%的湿地所储存的碳约占陆地总碳量的35%。特别是泥炭地,其面积仅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4%,却储存了5400亿吨的碳,占陆地土壤碳储量的30%。
因此,湿地的消长将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势与速度。
“泥炭大国”应深入研究其他类型湿地与气候变化关系
我国是泥炭大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泥炭面积和总储量均排在世界前10位。据调查,仅川西北的若尔盖湿地一处所储存的泥炭就相当于固定了46亿吨的二氧化碳。
然而,雷光春认为,我国除对泥炭地的研究较为深入外,对其他类型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非常不够。
不久前,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首次认可了湿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可以预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下一轮谈判必将涉及到湿地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作用。”雷光春说。“如不及时开展本项研究,我国政府在国际多边谈判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同时,雷光春提出,湿地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及时对湿地保护规划进行合理修订。“这一课题是一项应急性的基础研究。”
湿地日主题照进保护现实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湿地保护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地区探索出了现阶段湿地保护的成功模式。例如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的恢复性建设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但由于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如今,我国湿地依然面临诸多严峻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据时坤介绍,目前最突出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合理和过度用水使我国湿地供水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西北、华北局部地区已经显现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等现象,西部的玛纳斯湖、罗布泊、居延海等湿地因此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二是湿地面积锐减。湿地围垦工程、工业用地等不合理建设项目占用了天然湿地,直接造成了我国的天然湿地面积锐减、功能下降。据了解,仅滨海滩涂湿地面积就减少了5%,全国围垦湖泊面积更逾130万平方公里。如不及时遏制,湿地的丧钟终将敲响。
三是湿地污染问题。湿地周边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导致湿地水质恶化,同时对湿地生物物种生存造成危害。
四是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对湿地生物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湿地面积的缩小,都使得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今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与湿地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对此,雷光春解释说,湿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湿地不仅仅通过其低洼地形和水体、泥沙淤积等地学过程将温室气体固定和储存起来,更重要的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物种扮演着多样性地吸收和固定温室气体作用。——或许,这正是今年主题将这三者“捆绑”在一起的原因。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我国作为亚洲拥有湿地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类型最多样的国家,一直肩负着为地球“补肾”的艰巨任务。因此,顺应国际潮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加快步伐,携手保护湿地,使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缕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