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地产业呼唤责任和品牌——2007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年度论坛之三

(2007-11-01 16:21:13)
标签:

房产/置业

房地产业

品牌

分类: 时政议论
 房地产业呼唤责任和品牌

——2007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年度论坛

 

文化是品牌之根

主持人(湘江伟业董事长方明理)房地产的时代已经转入到资本大颚拼搏的时代,在最近的几个月,我们议论最多的话题都跟房地产相关,无论是福布斯榜,还是胡润的富豪榜,都把房地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所谓的十大富豪当中说有六大富豪是来自于房地产,我们的碧桂园首当其冲,有中国第二大地主之称,除了国家就是碧桂园,因为它有450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现在不光是富豪榜,我们全国的知名企业,在很多区域也已经呈现出了一批隐形的大颚,或者说有潜在的富豪在我们房地产的开发序列中正在引入,我们接下来第三个要做发言的是来自成都的一个开发商,他们在成都这一个区域市场中间,拥有超过5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而且不光是具有巨大土地储备的区域开发商,而且他们也同时非常关注企业的品牌建设,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名琏先生,他演讲主题是文化是品牌之根。

房地产业呼唤责任和品牌——2007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年度论坛之三

  唐名琏:各位嘉宾,朋友们,上一位嘉宾范总他给我们描述了品牌的很多常识,特别提到了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了一个品牌时代,其实这是大家的共识。中国的房地产、品牌地产,就跟树一样,由小到大,由细到粗,这个树如果没有根,经过多少阳光和雨露,我想它长不大,长不起来,品牌地产跟树一样要有根,品牌地产的根是什么呢?就是地产的文化,或者说是品牌地产的文化,文化是什么,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解释,然而作为地产品牌的文化,它应该是两个层面,它有精神的层面,也有物质的层面,或者说有硬件也有软件。我们的产品、我们的项目,楼盘和它的园林景观、建筑就是硬件,这里面有文化的元素。而我们的理念、精神、管理等它也有文化,它就是我们品牌文化的另一个方面,可以说品牌地产的文化,它在我们的产品和企业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来了。

房地产业呼唤责任和品牌——2007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年度论坛之三

  我们如果仔细地搜索一下,每个城市真正称得上品牌项目、品牌楼盘的,无不是在文化上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我想我就以我们自身的体会给大家讲讲,如果说你到过成都,或者未来到成都,有一个盘不妨看一看,那就是成都置信在1600亩土地上所创建的福隆古城,2000年的时候我们打造了这样一个盘,它有着川西民居、云南民居、苏州民居以及徽太民居的大型建筑聚集区,可以说中国建筑的文化在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演绎。这个盘是7年前做的,这个盘在当时对我们国内的房地产,用中式的文化来创建一个楼盘、一个产品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2001年中国首届旅游博览会上福隆古城获得了房地产很重要的奖项,就是旅游房地产的奖项。第二年代表中国出席了21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获得了金奖,而且它的模型也在现在德国柏林的中国馆里,这又一次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之所以获得金奖,就是因为它演绎、它表现,它发掘了中国的文化在我们地产项目中的表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种盘已经第六次开放,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旅游地产,所以在2005年的时候,金庸先生来到四川,来到成都,我接待他,他来了之后很感叹,说不到福隆古就等于没到四川,这等于是对我们的赞美之词。成都政府邀请了张艺谋先生做了一个成都市的推广短片,他的结论是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愿离去的城市,我可以说福隆古城是你来成都以后又想来的地方。从这我们感觉到你要做一个产品的品牌,你必须要把文化做够、做足,在里面一定要形成一种文化的主题,你才能够产生出产品的品牌价值。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一些景点都是在以后学习并且延伸发展的,这也是中国地产界大家熟悉的一些盘。当然我们也会按照这样一种思路,形成一种系列的产品,也就是打造这样一种文化品牌的项目,它在都江堰、清日山有福隆古城,要成为一个真正品牌的项目,必须要把文化的主题在你的建筑和园林景观中得到一种充分的表现。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项目都借鉴学习、引入了国外很多的建筑形态,学习他们。其实我们在引入的时候不要光是形似,而要有神似,就像写散文一样。我们在做中国楼盘的同时,在表达我们中国文化的这些精神和元素的时候,我们在引入国外的东西,也应该把它的文化的东西很好地加以发掘和洋为中用。因此我们在另外一个楼盘那就是现代欧式的东西,在我们的国色天香旅游地产,我们就把欧洲的文艺复兴的文化,在我们这个楼盘中做了一次重新的演绎了发掘,从建筑形态到园林景观都表达了这样的主题,它叫香邑丽都,在另外一个楼盘我们挖掘了巴厘岛的楼盘,不光是建筑、设计、营销的都去研究,把它的精华引到我们的成都,于是我们打造了一个南亚风情巴厘岛的文化底蕴的丽都花园城。

  从这样一个对产品的文化主题的觉醒过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每一个楼盘的文化主题找到,并且把它充分地表达,那么你这个项目才能成为真正的品牌项目,其实我们在做每个项目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忘记房地产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地域性,所以我们在每一个地方,在做房地产的时候特别用心去研究它的历史文脉,研究它地理的脉,研究它的地脉精神,甚至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的文化,从而在我们的项目中得到一种充分的表现和展示。我想我们只有这样用心地去做,把文化融入到我们的产品里,我们的产品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其实作为房地产来说,不仅仅是我们的产品要做品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这个产品仅仅是品牌地产的载体、表现,它真正的主体是什么呢?是品牌的地产企业,所以我们还要在自己的地产企业上下工夫,在地产的企业文化上下工夫,打造一个地产的企业品牌,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把你地产品牌的意识、精神在你产品里面得到一种充分的表达。

  说到企业的文化,我想我们在座的都会想到很多,理念也好、规范管理也好、团队建设也好,我们做产品所需要的一些创意也好,我们的标准也好、我们的流程也好,等等。这些可以说它就构成了我们企业的文化的有机的部分。我还是现身说法,讲一下成都,我们在做企业文化过程中是怎么做的呢?在97年的时候,我们在500亩的土地上用了100亩土地先修环境,先做园林,然后在400亩的土地上做我们的建筑,做我们的小区,做我们的景观,先修环境,再造房,最先在那我们就提出理念,但是十年后我们的100亩园林还在哪,不像有一些企业,开始也在那做了,几年后当楼盘完成时园林景观就消失了甚至缩水了,这里面要有一个舍得问题,要有企业的责任感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文化。

  我们在98年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提供给老百姓住的地方不应该仅仅是遮风避雨的房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硬件,更应该让他们邻里之间和谐,要让他们既有一种社会生活,又要有一种精神的生活、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提出了置信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继续延伸,我们要给我们的业主以精神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使我们的十万业主、六千员工都可以相信到置信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一种文化的表达。经过这几年的运作,我们每个企业都在做自己的规划,都在做自己的制度,我们也在做,我们叫做基本法,我们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开发商了,我们在做旅游事业,在做旅游地产,同时我们也做商业地产,也做工业地产,是全方位、多元化发展,而且进入了汽车经营的领域。正因为有多元化、复合性,重庆的政府找到我们,要做一个复合性地产,作为开发商来说要有敏感性、社会责任感,不要说一个地卖掉就好象完成了一个阶段,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去寻找自己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所以现在我们定位是一种社会系统的服务商,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往前走,可能在整个地产界我了解的这些公司里,不知道有没有。

  我们早在2000年,就自己成立了置信恒信学校,对所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到现在5年的时间,我们培训了2万人次,不仅有着一种企业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有着一些专业的知识培养。的确刚才我们范总讲的品牌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专业,尤其是我们现在连锁的发展,比如说汽车经营,已经将近是30个连锁,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必须要在自己企业的文化上下工夫,形成品牌企业的定位,形成一个经营的定位、战略的定位,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好你的企业,形成你企业的品牌。当你在社会上把你的产品推出来的时候,人家首先看到的就是你是由谁生产的,所以我十分地赞成,必须把我们企业首先做成品牌企业,你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你的品牌产品,无论哪个顺序,你必须全力做好你的企业主体。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的战略思想,我们的科学决策,我们的创新理念,我们的团队精神,如何由优秀到卓越,如何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其他的能力,只有一个成熟的企业,才能逐渐地延伸、发展成为一个品牌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的自己个性的文化,那就是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一句话,我们经常说根深才能叶茂,作为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做产品的企业只有文化底蕴越深厚,我们的品牌会越成熟,知名度越高,美誉度越高,品牌的影响力才越大,在品牌的路上你要做大、做强、做长久。

朋友们,我们在做品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既要做产品的品牌,也要做企业的品牌,双管齐下,才能成就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企业,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去创造品牌地产,我们要记住文化才是我们地产品牌的根。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