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特种养殖会酿成“特种灾难”
(2010-10-27 14:14:47)
标签:
大陈岛特种养殖梅花鹿养殖业水葫芦财经 |
分类: 杂谈时评 |
不要让特种养殖变成“特种灾难”
平时爱看CCTV7频道的《致富经》栏目,看到农民兄弟搞特种养殖发家致富的故事觉得很有趣儿。前几天又从央视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台州大陈岛上一群人工圈养的国家保护动物梅花鹿逃出养殖场后,由于没有天敌而种群迅速繁衍,侵害农田、作物,给岛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消息。难道活波可爱的梅花鹿竟然还能给人类带来灾害?
上网一查才发现,原来梅花鹿给人类带来祸害的案例还不止这一起。“5·12”大地震后,安县千佛山景区梅花鹿园被毁,83只梅花鹿逃入深山。因繁殖数量增加,鹿园周边数以万亩的经济林便成了鹿群的免费美食。承德市避暑山庄周围,一群逃出养殖场的梅花鹿繁衍成灾,因食物短缺,它们进入周围居民的领地,偷食作物,毁坏林地,农民叫苦不迭。
我国的特种养殖业较之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尤其是我们中国人讲究饮食文化,什么东西都能烹制出美味佳肴,故围绕食物原料进行的特种养殖业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中国农民胆子大,吃苦耐劳,精于钻研,敢于尝试,再难养的东西也能养活,因而许多农民从事特种养殖而脱贫致富。但是,笔者感觉央视特别是有关主管部门在大力宣传提倡特种养殖业的同时,对特种养殖可能造成的环境隐患似乎很少关注。我记得近几年从央视看到的特种养殖包括野猪、野兔、田鼠、竹鼠、蝇蛆、蚂蚱、小龙虾、福寿螺、牛蛙、毒蛇、豆青虫等等等等,这些生物在给我们餐桌上带来丰富、美味食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隐患。
以物美价廉的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为例,该物种本属于外来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在自然环境下,尤其是在相对较恶劣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优势明显。其摄食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对自然生态破坏力极大。该物种在商业养殖、运输、销售过程中特别容易逃逸,一有机会便泛滥成灾,对当地生态构成威胁。又如原产于北美洲的牛蛙,体型硕大,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生性凶残,在自然界里天敌很少。所到之处,小型的两栖类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昆虫等均成为其美餐,故人们称其为两栖类生物的天敌。如果其在自然环境内恣意繁衍,必将对小型的两栖类动物及其他小型生物构成相当大的威胁,甚至对自然生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澳大利亚等地,曾经发生过野兔大量繁殖,破坏草原牧场,对畜牧业造成灾难后果的“兔灾”;我国北方广大的草原地区,至今还在进行着人类与野鼠之间争夺草场的“人鼠大战”;我国南方,自从1981年福寿螺引入国内养殖以来,福寿螺与粮农、菜农之间的“人螺大战”就没有停止过。近年,很多人又热衷于养殖蝇蛆(苍蝇)、蚂蚱(蝗虫)等传统害虫。虽说是经济效益可观,但如果在养殖过程中稍有疏忽,或者因自然灾害导致其大量逃逸,以这些害虫的生存、繁育能力,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祸乱将是灾难性的。
笔者以为,目前特种养殖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市场、技术、效益等问题。行业内对特种养殖业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还明显认识不足。几乎所有的媒体、报道都是正面的,只提经济效益,不谈生态风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潜在恶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对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缺乏综合评估,行业内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协调、监督、管理机制,更谈不上相关的防范、保护措施。长此以往,特种养殖业很可能会人为地造成 “特种灾难”,给国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