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台湾之旅——办台湾签证比出国难(1)

标签:
厦门与台湾是个等腰三角型旅游 |
分类: 路过人间 |
1.办台湾签证比出国难
(武汉至厦门的飞机上)
近十年来,我似乎很有台湾缘,结交了许多台湾出版界的朋友。有几位同行,甚至三番五次来武汉见我,希望在出版方面有所合作。我也有此愿望,可是,事与愿违,一直处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中,这一来二去,倒成了朋友。也算是另一种收获。
本人因为参与创办武侠杂志,且天随人愿,杂志产生了一些影响,台湾曾是新武侠的兴盛之地,有写武侠出版武侠的传统,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武侠小说风行于世,弄得知识阶层皆武侠。结果许多著名政治人物都写过武侠,包括台湾总统马英九先生,现在主持政府工作的刘兆玄先生,曾以“上官鼎”笔名写武侠,写得卓有成就。
台湾朋友多了,他们来大陆办事常顺便见我,也邀请我去台湾见识见识,感受感受。此次得知我要来,李明达先生尤为热心,连续几天致电跟踪我的行程,譬如问现在到了哪里,到台北住什么饭店。我告诉他第一天要去布展,住王朝大饭店,在台北停留三天。他说你们的时间肯定很紧,要抓紧见见才好。李先生希望与我们合作,曾两次去武汉,表达得最为真诚,我在上海时,他又去上海和我谈,带了许多资料,可惜我们终究没发生什么行动。这次来台湾,我多少有点内疚,不敢奢谈合作,怕又放了空炮,不好收拾。
作为出版人,台湾应是我的向往地。一个二千多万人口的地方,就有六千多个品种的杂志,而我们大陆何其博大,却只有九千多个品种。台湾期刊业,只是较之日本差些,在亚洲屈居第二。我做期刊工作二十多年,对台湾期刊产业,可以说是有几分迷糊,有几分不解,又有几分向往的”。
我从前单身一人,过的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又在杂志社做发行工作,于是乎,所以经常在中国的两百多个城市跑来跑去,那时的工作热情不知是从哪来的,不仅工作干得乐滋滋,还有免费旅游的感觉。中国这块土地只剩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几个地方没有去。后来以考察的形式去过香港和澳门,剩下了西藏和台湾。去西藏只是时间问题,什么时间去都可以。而台湾呢,我以为应该留点遗憾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台湾与大陆的天空,这十余年,从李登辉先生的两国论到了陈水扁先生的特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多云转阴的天气。所以,要去台湾,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这个小岛屿的风云变幻,独有的人文景观,一直在风起云涌,为我所关注。今年5月20日,马英九先生上台了,一切变化太快了。从7月4日的直航包机,到台湾民进党忧虑马英九认为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还有马英九先生视察金门时,便产生了个宏伟愿景,认为大陆和台湾连接的最好方式,就是造一座跨海大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的确可以用“马上好”这个政治广告词。
我自己感觉,在台湾与西藏之间,如果谁先去谁后行,应是西藏。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时,我萌发过这样的念头,何不趁开通的热潮去去西藏。但还是耽搁下来了。
可是台湾之行却意外的成行了。
来台湾好像有很大的偶然性。上半年,我们正在开会时,领导接了总署期刊司一个电话,电话毕,领导笑问,大家想去台湾吗?十余人齐声响应。我笑得最灿烂,有人便打趣,我们谁都可以去,就你不能去。我问为何,对方笑答,你台湾关系太多,有叛逃的嫌疑。下次例会,领导笔记本上多了一份传真,他却把传真件直接给我了。实在说,参加第四届两岸书展,每人要花两万元,全体都去,是个不小的数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只有派我一个作代表了。
当前的两岸互动,因为国民党执政,炒得十分火热。两岸高层,都希望抓住这难得一见的机遇。可真正办理手续,却不是个轻松之事。我把一些材料发到厦门,厦门开始一层层办理,等拿到了台湾的出入证时,我们要主管部门证明,先向省台办申报,再向国台办申请。等到了国台办的批件,还有一道手续,在武汉市出入境管理处办通行证,我有些出国的经验,这与出国稍有不同,台湾通行证与大陆通行证不可以并用,互相要查看,但是各签发各的,这估计就是一种特殊的 “国与国”关系了。几经周折,到了9月10日,而我必须在18日乘飞机至厦门,19日抵台北,照我从前办按证经验来看,时间显得很紧了,可未必拿得到通行证。我向办理人员陈情,她很配合,特别在我的文件上加盖了“急件”。让我16号上午去看看,最后总算是顺利地拿到了。
于是,台湾之行就这样定下了。出去十余天,回来后就是国庆,又放7天长假,所以有许多事情要提前处理,我被这些事情搅得喘不过气来。到了17日下午,终于吁了口气,回到家来开始打点行装。
从国台办批准的名单上了解到,湖北只有武汉市文联的刘醒龙先生参加,其他各出版社期刊社均不见人员参加,这令我有些奇怪。我于是”打电话给刘醒龙先生,他一接电话,便说也知道。显然也注意到了湖北出版界派了什么人去。我们相约同乘一趟飞机去厦门。
厦门我倒不陌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曾在厦门的鼓浪屿开过一次笔会,我还记得那时开笔会比较现在来看,似乎要认真严肃得多。作者都会带上大作与编辑交流,怎么修改怎么创作,来一番研讨。不像现在的笔会,主要是陪作者吃好玩好。后来又转来几次,基本上是出差路过。记得还有一次,我特别到离台湾最近的岛上用望远镜观看对岸风景,一边看一边默念着伟大领袖的教导:“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其实只是看了几个貌似丘陵形状的灰色曲线而已。
另有一次,从北京乘飞机到厦门,那时乘飞机不仅要个人证件还要单位开介绍信,我乘飞机尚属最初几次。飞机降落时,突遇海风暴雨,第一次在这种天气下降落,我难免带着几分兴奋又恐惧的心情。飞机颠簸得厉害,我敏感地听到了飞机解体的那种吱呀声。坐在我身边的人,不知怎么谈到了台湾。他很内行地告诉我,到厦门机场降落和到台湾的机场降落几乎是同等的距离,他形象地表述,厦门和台北就像一个等腰三角形,空中到海峡两岸的这两个点,是同等的距离了。当飞机到达厦门上空时,我甚至希望误降下去,不过邪念归邪念,飞机安全落地。
这次来到厦门市,住东南亚大酒店921房间,这是一个四星级宾馆,比较我们过去旅游所宿的饭店,档次高出了许多。我到房间不久,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开始通过网络工作。这样还可以与远在德国的妻子聊QQ,可以与上海的合作单位联系,可以和武当山特区的领导沟通联合主办笔会之事,还有处理昨天还未交待清楚的事情。
到了5点,我们到二楼去开一个前行工作会,厦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厦门市台办领导分头给我们讲了些纪律和注意事项,听得出来政府对两岸关系的慎之又慎。
涉及到第四届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会,时逢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的庆典,我们参加的这次活动显得格外的重要。这次交流会规模之空前,乃前所未有。有565人组成的一个特大代表团,从北京、上海、厦门分批直航台北。我们厦门的代表分团,由198人组成。
这类活动期刊社参加不多,我难得见到一个熟面孔,大厅里见到王立群先生,他是我在央视 “百家讲坛”认识的,忙送张名片打个招呼。我存念办个轻历史类刊物的念头,对历史名家不敢马虎。王立群先生和刘醒龙先生还有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先生都是这次交流会邀请的嘉宾,到台北演讲和签售。
开了近两小时的会。到一楼进晚餐,大家互不认识,同桌进餐,许多人不太自在。中午乘机到达的,没有进午餐,希望晚上吃点煮食,主办方却没有准备米饭面条馒头,大家只好怏怏而去了。同桌有人安慰,只此一个桌餐,下面都是自助餐,听了这话,我松了口气。
会议人员通报,明天早上5:30叫早,旁边有人嘀咕一下,折腾开始了。哈,出来参加会议,自然是辛苦的事。我看了看会务手册,都是老总一级的人物,又缺少陪护,自然会更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