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蒂冈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基督教中耶稣的第一大弟子。
如果你去西方,进入教堂之中,圣彼得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不是在传经布道,就是治病救人。可是在危难时,他居然三次不敢识主。我甚至认为他的过失比叛徒犹大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的运气比较好,是一个被宽恕的化身。他依然是西方世界顶礼膜拜的圣人,他被认可,体现基督世界的一种精神。
初识圣彼得,或者说圣彼得给我留下印象,其实是一本杂志上讲了他的一个故事。故事说基督耶稣去沙漠前,与圣彼得同行。圣彼得脚下有块破马蹄铁,圣彼得把它踢到一边。耶稣说你可以考虑它能废物利用。圣彼得说留它何用。耶稣把它悄悄地捡了起来,去换15颗樱桃。两人走到沙漠里,圣彼得又饥又渴,喉咙青烟直冒。耶稣不露声色地从指缝中露掉一粒,圣彼得见之,如遇甘露,忙捡起解渴。不一会儿,耶稣又丢一粒,丢了十五次,自然干渴难忍的圣彼得捡了十五次。这时耶稣说:“我刚才要你弯一次腰,你不肯;现在你却愿意弯十五次。”

(上帝之子耶稣)
这个故事的真伪姑置勿论。但我们的联想有三,一是耶稣对圣彼得多么富有耐心和爱心,如果给一丁儿犹大,暗示说你犹大要告密,犹大岂敢告密,不至于后悔到自恨自尽而亡吧;二是圣彼得在成长为圣人之前,其实与我们凡人的优缺点相近,草率粗心,就是说如果没有耶稣他老人家,这个上帝之子的耳提面命,他未必成得了第一大弟子和圣人;三是圣彼得玩劣的可爱,在与上帝之子相处途中,因为他的真性情,给了在枯燥无味布道途中耶稣的许多乐趣。他能成为第一弟子,耶稣脱不了某种营私舞弊的干系。我这里是对施洗约翰而言,他是耶稣的施洗人,就像我们现在的入党介绍人般的重要。
其实,我费力写圣彼得,并不是反感他,而是希望他在我们这个凡人时代不至于被人冷落到高高在上。
(圣彼得周济马萨乔)
下面我讲的这个故事,是来自于圣经。
如果说在危难之际,生命的本能因为逃避为了自保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个坚定信仰的人,面对危难时,心烦意乱时逃避一次可以原谅;逃避二次,可以理解,逃避三次还可以说得过去的话,就有点那么匪夷所思了。
我们的圣人,伟大的圣彼得就是连续逃避三次的人。更不思议地是,是在上帝之子反复提醒他后犯下的有罪的错误。
这天,耶稣已经感到他要履行为人类赎罪的伟大使命了。这时圣彼得在下山途中,与老师同行。老师说:“我将面临危难,你会三次不识主!”
“什么?怎么可能呢?”圣彼得说。他首先难以置信,老师这样把人看扁了。然后愤慨地反问:“怎么可能呢?”
耶稣倒是心平气和,依然给他更强的暗示:“我告诉你,今夜在鸡叫之前,你要三次说不认识主。”
圣彼得那个委屈比天高比地厚,絮絮叨叨地说:“我跟了你这么久,居然连这点信任都没有吗。”他一边责难,一边甚至流了忠贞的热泪。上帝之子见他如此委屈,也只好转移话题,叮嘱些别的什么。
圣彼得便见好就收。他见老师理亏了,也就不想给老师太多难堪。
于是,师徒二人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

(受难耶稣)
耶稣果然被抓了起来。其它弟子被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踪。只有施洗约翰,身份没有暴露,想办法搭救老师。他见彼得跟来,并对守门的女人说,那人是我认识的,让他也进来吧。这样,作为大弟子的圣彼得跟了过去。这是理所当然之事。与老师共赴危难,节义、情操由然而生。
那守门的使女便目不转睛地看了他,说:“你不是这人的门徒么?你们平常总在一块儿?”
圣彼得说:“女子,你不要瞎说,这人我不认识。”
过了一会儿,因天气冷,抓捕主的人生炭烤火。圣彼得凑上前去,借个光吧。有人看着他:“你们是一党的吧。”
“你这个人,”圣彼得再次否认:“我不是。”他脸不红心不跳,平静如常。
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光景。大祭司的一个仆人走来。此人就是被圣彼得削掉耳朵的那个人。你想,此人的耳朵被削掉了。谁削掉耳朵,他记忆再不好,也是认得的。他指指圣彼得:“这个人和惑众者是亲戚。”
“我不晓得你说的什么?”圣彼得发誓赌咒地说:“我不认得你们说的这个人。”
这话说完,鸡不失时机地叫了。
这时,耶稣转过身来,看看圣彼得。圣彼得突然想到上帝之子说过的话,“今夜鸡叫前,你要三次说不认识主。”
圣彼得突然想到这点,忙到园子里痛哭去了。

(欧洲绘画之父邦多纳创作的犹大之吻)
圣彼得的作为,不是宽容可以解脱的过失,这不是过失,完全是不忠不义不孝,在中国传统里,是要永远钉在耻辱柱上的。但西方的宽恕,却能帮他解脱了。我理解宽容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宽恕则是一种上下的关系。基督教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宗教之一,就是它弘扬了一种人性中难以企及的美德。
中国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说的连圣贤也有过失,何况我们人类乎。
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过失永远举在头顶去忏悔,这样你无法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