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榴明接受龙新时报记者线上采访

(2021-11-30 16:21:23)
标签:

胡榴明

文学

新浪微博

城市

文化

分类: 思想的树叶

武汉作家胡榴明接受龙新时报记者线上采访

2021119

受访者:作家胡榴明

采访者:龙新时报记者李世娇

注:龙新时报: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报,官称西南科技大龙新通讯社。

胡榴明简介:武汉人,作家、城市历史文化及城市建筑研究民间学者,出版散文、纪实文学、小说《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三镇风情-武汉百年建筑经典》《昙华林》《山水湖居》《红裳》《爱的缠裹》《单身群落》《单身贵族》《红楼梦-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故事》等著作十六部。参与创作电视系列记录片《汉口老房子》(武汉电视台制作)及参与策展《汉口英租界历史建筑》(华发地产集团-华发集团文化公司制作)两项作品均获国际奖。

记者问:了解到您是从武汉机械工业学校毕业的,之后就在工厂当工人当小学老师,到37岁才开始写作,所以是怎样的一个契机让您决定成为一名作家?

胡榴明答:我们那一代作家从工厂从农村出来的人太多,百度百科中国作家个人简介就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第二次“文化启蒙”,时代给予我成为一个作家的“契机”。

基因有传承,天生我应该是一个作家,无论命运将你推到何处,在工厂做工也好,在小学教书也好……艰辛曲折,最后还是走上一条写作者的路。

记者问:那您是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在您当工人当老师的那段生活经历吗?那个时候的生活经历有没有为您之后的写作积累很多素材?
      胡榴明答:这一段人生经历真是太长太长,从我十五岁到我四十三岁,机械专科学校半工半读四年,重型工厂一线车间做工十六年,工厂子弟小学语文教员兼班主任十年,其间还有你们在网上搜不到的将近五十年武汉老城区新城区贫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直到今天我依然生活在市井民间。

上世纪我父亲那一辈文人曾经被要求“下基层体验生活”。到我这儿好,我一直“基层”,我的生活就是人家需要下下来“体验”的“普通民众”的生活。

当工人当教师的经历真没有什么想分享给你们的,一个字概括,“苦”就是了。没有说做工和教书不好的意思。我想说的是:那个地方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那个地方,强行契合(双方互相)是没有用的,所有的“不快乐”从我离开那个地方截止,“断腕求存”,才有我今天的“新生”。

那一段漫长的人生后来并没有成为我的写作素材(触发创作灵感是有可能的),倒是成为了我以后(从那个工厂出来以后)为人行事人生指南:对世象的认知、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参透、对无知领域孜孜不倦的追寻和探索……教会我一百个维度、一百个视角看世界,坚守与人为善、宽恕包容,与世界和睦相处的立场,坚持独立人格,譬如网络上下不跟从俗众也不屈从权威,能说话时就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说话或不敢说话时就保持沉默(尽管“沉默”不好)。

记者问:在您成为作家之后,在众多文学题材中,您为何在最后会选择走散文这条路?您写散文的灵感都源自于哪里?

胡榴明答:我的父亲胡天风是一位诗人(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湖北藉诗人),但他的散文写得比他的诗好。可能遗传原因吧,当我开始写作时年纪已经老大,天分不足,激情消褪,写不出诗,成不了诗人。后来学写小说,写来写去也没写出个名堂。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写散文。就这样一直写到今天。

我的散文创作分为几个阶段,最开始写纯文散文,例如台湾张晓风、简桢那类的。后来如大家所知,新世纪以来一直在写历史纪实散文和城市文化散文。

以上两大类型散文包涵的写作体例都很杂,这里(这个采访)不可能细叙,以后找机会聊吧。

“灵感”这东西很虚也很实。天生很重要,基因血缘左脑右脑血型星象等我也说不清楚;后天非得有,知识储备和生活历练缺一不可,李白写诗有灵感,达芬奇画画有灵感。视觉、听觉、感觉,文字、语言、画面、声音、影像给人身体和精神的刺激是不一样的是交织融合的,好的艺术家有“通感”,好的作家也是。

作家写作,主要靠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写作技巧、创作环境等实打实的东西。灵感非常重要,问题是自己控制不了。我也搞不清楚我写散文灵感从哪里来的?例如有次为一幅国外摄影写赏鉴散文,什么资料都没有,只知道摄影师国籍,西亚一个产石油的小岛国家,然后就看图说话发挥想象写了,全篇逗号,句号结尾, 七百个字一个小时一气呵成。很美的一个故事,自己都不明白当时是怎样电脑上敲出来的。例如我的长篇纪实散文(历史文化类),下笔之前,脑子里出现(或调动)一个多维度空间网,资料信息纵横交错,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凡是与写作主题丝毫相关的都纳入到这个网络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蝴蝶翅膀在太平洋那一端扇动,在你身体可及范围内不可能感受得到的“飓风效应”,就看你的神思抓不抓得住?我能抓住一些别人抓不住或根本没想到要去抓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称为“灵感”?

记者问:您曾经发过一个微博说到多读书少上网,人不学习要落后,所以您一个坚持阅读的人,那您觉得文学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是您的一种必需品吗?

胡榴明答:从记事起就读书(不认字有画书),幼年和少年,凡是有字的东西(书籍、报纸、期刊杂志等),对我来说如狼崽子吞食。初中高中睡在图书室桌子上(我妈管图书)书架上拉一本读一本,直到昏天黑地。工厂的那几十年主要读“经典”,古今中外名家名著,文学为主,还有史学、哲学、自然科学(普及本)等。五十岁以后读书重点转到史学和建筑学。其实史学也是文学的一种,建筑学普及读本例如建筑史学和建筑美学等都是文学。

没有文学,我活不过十三岁(因为偏科读初中时差点被班主任骂死),也活不过在工厂做工在小学教书那一段艰难困窘的日子——“艰难困窘”这个词于我而言并不仅仅是指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物质条件的艰苦(工作上我勤勉上进能够吃苦受累),精神上的“艰难困窘”有时候可以令你崩溃——这个时候靠什么支撑你困境求生的期望?文学!当亲人和朋友都没有能力帮助你脱离困厄的时候,疯狂阅读——文学是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希望。

记者问:在您的微博上看到您因为去了襄阳古城一趟,就对古城建设格局产生了兴趣,于是就看书查阅甚至自己理解画出了图,在书上也做了很多注解,可以看出您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那在平常写作中您也是一个会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吗?在之前沟通的时候您也说您通常都是在晚上工作,那您每天都会保持多久的写作时间?

胡榴明答:我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小时候拖作业(不到最后一刻不交作业本),大了拖稿子(卡死截稿时间),写作也是,没人约稿宁可逛街也不会写作,。也有认真的时候,例如历史纪实写作,反复查证资料,读一堆书写几百个字(因为需要史料证实);《三镇风情——武汉百年建筑经典》一书,我和摄影胡西雷把武汉三镇一百六十处历史建筑都跑到了,断续写了七年。

我的生活习惯,凌晨4点睡觉,中午12点起来,下午4点开始写作。不会每天写作,那不得累死?我又不是巴尔扎克,他的书挣钱,我的书不挣钱不说还很难出一本,没有必要头悬梁锥刺股每天苦自己。不过,如果有急稿,我能写一整晚到第二天天大亮。写作熬夜到通宵,这样的事我经常做。我不认为这是“认真”,不过拿生命当儿戏罢了。

记者问:在《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一文中,全文体现这您对武汉历史城市建筑深沉的爱,您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又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胡榴明答:《夕阳无语· 武汉老公馆》写作于2003年至2004年,2005年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算是我城市学研究写作的第一部独立著作,但,是第二次写作实践。第一次城市建筑文化写作是此之前《上海城市批评》。

城市学,当时(21世纪初)在国外刚刚兴起不久,中国紧跟时代潮,国内各城市史学家、文化学家、作家等,开始尝试城市文化历史建筑建设的研究写作。命运安排,我赶上浪潮第一波。

写自己的城市,逐渐建立对自己城市的爱,这一过程是我人生的锤炼也是我人生新的开始,前辈作家提携,同辈学者协助、机关领导支持,于是有了《武汉老公馆》这本书,谢谢大家到今天依然没有忘记它。

城市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由此关联的文字写作图书出版也非常重要,关系到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和实施。中国唐代魏征说:“以史为鉴”;美国19世纪杰弗逊说:“历史是朝着人类的远大目标飞速前进的国家发展的记录”,语言不同,意思相近:了解过去对未来的意义重大。

记者问:您创作出版了很多优秀作品,例如散文随笔《红裳》、社会纪实《单身群落》,还有建筑历史谈《三镇风情——武汉百年建筑经典》等。您自己印象最深刻或者最难忘的一个作品是哪一部? 在创作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胡榴明答:改变我人生命运的著作是《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和《三镇风情——武汉百年建筑经典》,前者让我从纯文学写作转入城市历史人文写作,后者让我重新学习一门专业学科即建筑学,总之,我很感谢给我人生机遇的好人。

《昙华林》,应该是我写得比较好的一本书。积累十几年城市历史写作的经验,从文字上从知识储备上都已成熟,书中几位重要人物令我感触极深,例如英国传教士杨格菲、例如美国传教士孟良佐,他们在武汉生活工作几乎整个人生,医疗业、教育业、慈善业,和平环境和战争环境,尽其全力施爱予民——他们的故事令我感动。

创作“瓶颈”经常遇到,遇到就克服,充其量耽搁一点时间而已,不存在卡在那里被卡死的经历。前面我说过:尝试过写小说,感觉自己不行马上另换写作路子。可能我这人不“励志”吧,从小到老从来不勉强自己,生活如此,工作(写作)如此。做自己能做的事,写自己能写的文,在自己能够把控的文学世界里,“瓶颈”予我只是游戏中的“打怪升级”。

假如你写一百本书都能“驾轻就熟”,说明你的作品即将或已经成为垃圾。

记者问:在快节奏的时代下,人们的时间逐渐走向碎片化,也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认真读一篇文章,您认为散文在这种背景下将如何发展?

胡榴明答:散文永远有用,一百字的情书或者公文或者商品介绍写得好都可以归入散文。转入前一问,正因为大众阅读随互联网时代而变更,沉不下心来阅读较长篇幅的文字,例如我,电脑手机,看到标题响亮或有趣点进去,最多忍受到2000字,字数再长一点就不耐烦了。

两种方法应对:一网上写文尽量短小精炼,不要挑战网民的忍耐力。二争取出版纸质图书,长篇散文短篇散文只要出版社愿意出,然后有读者愿意买(买回家读不读就管不了了),此之前作者要做到的是:尽量把你的书写好!

“好”的标准,各有各的理解和界定。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内容丰富(不等于字数多),文字平白(谁都能懂),立意高远(一句话的微博也可以有立意,几十万字的书更要有立意)。

记者问.在最后您对那些新的文学工作者还有热爱文学的人有什么寄托的或者鼓励吗?

胡榴明答:既然选择了文学这一条路,就得扎扎实实地走下去。对年轻的文学工作者,我的希望是:第一加强写作技能,新闻报道也好,宣传文案也好,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字不好没人想看的;第二加强个人修养,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利益炮制虚假新闻撰写阴毒文章毁掉无辜者同时顺带毁掉你自己;第三多读书多读书!读古今中外文史哲,读社会科学也读自然科学,单一的文化(文明)汲取让人见识浅薄思维僵化,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无药可医。

对喜欢文学的年轻人,我想说一句:如果没有人道主义的担当,没有对整个宇宙生命的热爱,请不要触碰文学。

2021.11.17修订

(正式文字以纸媒发布为准——胡榴明)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