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管仲——胡榴明《春秋五霸·齐国》节选(网上首发,谢绝抄袭和转载))
(2020-07-31 01:45:42)
标签:
春秋左传齐桓公管仲鲍叔牙 |
分类: 数千年一瞬间 |
齐桓公和管仲
成语:管鲍之交
——《史记·管晏列传》
说到公子小白,就得说到公子纠。两位公子都是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异母弟弟。
二位公子平日感情不错,两人的老师则是生死相交的朋友。公子纠的老师名叫管仲,公子小白的老师名叫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的工作就是教授公子的文化和礼仪,同时介入宫廷政治,为自己学生将来的前途周密策划,一旦学生成为国君,公子傅也就鲤鱼跳龙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天下。
千方百计让自己侍候的公子也就是自己的学生获得君位,是每一位宫廷教师毕生奋斗的一件事。
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都是这样想的也都是这样做的。
八年前,齐襄公在栎邑指示彭生杀死鲁桓公,齐国大臣非常震惊,这事做得太出格了,完全不合正常人思维。
鲍叔牙说:“这样性情的君主怎么能让国民安心?迟早要出乱子。我们还是赶紧逃吧,免得惹祸上身。”护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莒读ju,今山东莒县),
管仲想的和鲍叔牙一样:“看来齐国不能待了,晚走不如早走。”护着公子纠逃到鲁国,同行的还有公子纠另一位老师名叫召忽。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公室之女,鲁庄公(姬同)对血缘亲情的公子纠抱有期望,期望他将来掌控齐国,促成齐鲁两国友好。
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但是小白一行人没有去卫国,而是留在离齐国国都比较近的莒国。鲍叔牙觉得离临淄越近越好,将来如果有机会,不能让待在曲阜的公子纠抢了先。
在前朝君主齐僖公的几个儿子中挑一位担任君主,这一下,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运气来了。
两位公子平时给人的印象都不错,知书达礼,仪表堂堂,性情也都正常,正因为如此,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决定不下来到底选谁好?
父子相传的君主继承制度是嫡子继承制。王国王后和诸侯君主夫人(相当于王后)所生的儿子也就是“嫡子”礼法制定享有王位或君位继承权,称“嫡子继承权”;如果王后或公室夫人没有儿子或嫡子早死,侧夫人(妾)所生儿子也就是“庶子”,年长者享有继承权,称“长子继承制”;嫡子和庶子健在,即使庶子年龄长于嫡子,依照“立嫡不立长”制度规定,王位和君位(包括爵位)都归嫡子继承。
总之,规矩是这么定的,但,是不是遵照执行就不一定了。世间的事很复杂。一般情况下“嫡子继承”比较顺利,“庶子继承”比较麻烦,尤其是几位年龄资质相差不大的王子或公子碰到一起,往往引发国内混乱,不到最后,不知道鹿死谁手?
依年龄而论,公子纠比公子小白略长那么一两岁或几个月(史书没细说),按说公子纠符合“长子继承”这条规则。但公子小白有他的优势,这里先不说齐桓公未来有多强多强这样一些还没能成为现实的论据了。
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国美女,当年深得齐僖公宠爱,因为这层关系,小白从年少起就和齐国上卿(大夫最高级别,相当于国相)高傒(xi)交往密切。
高傒,齐国公族之后,姜尚直系子孙,封地在高,姜姓高氏,从齐僖公开始掌管国家政务,权力仅在国君之下,公孙无知被杀后,他和齐国另一位重臣国氏一起负责打理国内外事务,人称高国二公。
为什么公子纠即使年长也别想顺理成章地成为齐君?
因为齐国眼下由高国二公当权。权大者说了算!古今第一定律。
高傒开了口:“公子小白不错,这孩子从小聪明过人!三岁看到老,我的眼力不会差!再说他母亲得先君宠爱大家也是知道的。就这么定了,派人去莒国把他接回来吧!”
大臣分为两派,同意的说:“高公英明!”不同意的当场也不敢吱声,悄悄派人往曲阜报信。
高国二公派出军队,战车飞快驶往莒国,迎接公子小白归国。
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率领军队开到齐国边境,其实是送公子纠赶回国抢夺君位。
鲁侯留在边境,不敢亲自深入齐国内地,派出一支军队护着公子纠从南向北往临淄赶。
另一边,卫国、莒国、齐国,三支军队护着公子小白从莒国出发从西向东往临淄赶。
卫国参与其中的目的和鲁国一样,卫国外孙公子小白成为齐侯当然对卫国有利。莒国想法和卫国一样,不然怎会收留公子小白一群齐国亡臣在自个国土上待这么久。
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角逐,看谁最后是赢家。
两支队伍朝着一个目的地奔跑,比赛谁跑得快。
先到为王,后到遭殃!情势万分火急。
有了继位机会,也有了死亡可能,这是决定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命运的紧张时刻,二选一,假如某人成了齐国国君,那么另一个人就得死。君主继承制的游戏规则就得如此,不是生就是死,非常残酷。
管仲提议:“公子小白路程(莒齐边境到齐国都城)比我们(鲁齐边境到齐国都城)近,可能赶在我们前头到临淄(齐国都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为了确保无误,我们‘兵分两路’,召忽和公子一道往临淄赶;我带一队人赶去西边埋伏在他们路上,杀死公子小白永绝后患!”
大家都说这样稳妥!于是依计而行。
管仲带着一部分军队赶到莒国往齐国都城必经之路,埋伏在路边一个小山坡上,远远看见尘土扬起,大队战车旌旗朝这边驰来。晴天朗朗,艳阳高照,居高临下看得分外清楚。公子小白端坐在车内,身边挨坐着他的老师鲍叔牙,前座驭手策马疾行。
管仲站在高处,左手掌弓,右手搭箭,看准目标,弓弦一松,狠狠一箭放去,只听大叫一声,公子小白口喷鲜血栽倒车内。
车队停住,路中间混乱一团,管仲跳上战车飞快逃走,赶去南边和公子纠会合。
公子纠听完汇报喜出往外,昔日兄弟骨肉情分早已分毫不剩。
“小白死了,齐君的位子摆在那儿,早一天到晚一天到都是我的,谁也不敢抢,谁也抢不走!从曲阜出来,没日没夜赶路,人累得要死,连顿好饭都没吃上口。今晚找个舒服的地方歇歇,好吃好喝,休养休养。”
就这样,一大队人马车驾心定气闲一路行来,来到离临淄不远的地面,距离从鲁国曲阜出发的日子已经是第六天。
几天下来,管仲没有想象那般心情愉悦。射死公子小白,为公子纠登位扫除障碍,也是为自己前途铺平道路,本是梦寐以求的事。但想起好友鲍叔牙,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那天,在山坡上,他看见鲍叔牙和小白并肩而坐;那天,那一箭,他射得小心翼翼,生怕箭矢偏差误伤自己人生中唯一一位好友。
他看见公子小白应弦而倒,看见鲍叔牙扑上去,他再也不敢往下看,调头就跑掉了,鲍叔牙大惊失色的样子让他直到现在都心里难受。
胡思乱想间,忽然,车队停下,有人拦在前面道路中间,看清是公子纠的车队后大喊:
“公子快些逃走,齐国新君已经即位,四下张榜传令捉拿你们临淄问罪!”
原来是鲁国派到齐国的卧底,在临淄得了消息特地赶出城来堵在道上,免得公子纠一群人自投网罗前去送死。
众人大吃一惊,弄不清到底怎么一回事?
管仲咬牙切齿发誓说亲眼看见公子小白吐血而倒不死才怪。不过,这时候也顾不得追究探询了,逃命要紧!前来送行壮威的鲁国军队护着公子纠循着来路急急逃回鲁国。
回头说那一天,管仲放箭距离不远,目标射中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好巧不巧,箭头卡在公子小白胸前的一只白玉挂钩上了。
杀身之祸突如其来降临,换做别人,瞬息之间根本来不及思考,只会惊慌失措手舞足蹈大声呼叫然后喝令军队缉拿刺客。但,公子小白不是别人。顷刻之间,他的脑子飞快运动。首先,他猜到,一定是公子纠派来的刺客。然后,他想到,假如刺客知道这一箭没有射中,接下来立刻会有第二箭、第三箭连发,对方在高处我在低处,射死我的可能性百分之百。没时间多想,咬破舌尖喷出一口鲜血,大叫一声,身子朝车内重重栽倒。
鲍叔牙惊惶万分地扑过来,手被紧紧捏住,车内,公子小白眼光发亮,向他示意:我没事,不要慌张!
鲍叔牙由悲转喜,当下放声大哭:“公子啊,公子啊,你不能死啊!”
这时,管仲已经跑出老远,哀伤的哭声追着他老远。
派出搜索的军士确定刺客已经逃走,也许鲍叔牙猜得到是谁,传令不必追赶,让公子小白藏在车内,四面放下帘幕,大队战车继续向东,风驰电掣赶往临淄。
来到临淄城外,高国二公率领众位大臣出城迎接,前后左右护卫,戒备森严进入都城,第二天,齐侯宫大殿隆重仪式宣告新君登基。
从这一天起公子小白成为齐国国君,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当然这是后话。
这一次,鲁庄公认为抓住了理,不管仗打不打得赢,也要引动众诸侯和周王出面讨“公道”——父亲鲁桓公在齐国外事访问时被齐襄公杀死那一年他还年少(十三岁),完全没能力发兵复仇,这口气在心里憋了整整八年,今天要泄在齐桓公身上。
齐国新君当然不是好惹的主儿,小白痛恨姬同(鲁庄公)纵容公子纠和自己抢夺君位,“夺就夺呗,还搞暗杀,幸亏我福大命大,不然……哼,和我斗?门儿都没有!”
八月,齐军和鲁军交战,地点在齐国干时(今山东桓台县西北),鲍叔牙率军打得鲁军大败,鲁庄公丢弃君侯车驾换乘部下战车逃出中心战场,可是返回都城的道路被冲过国境线的齐军堵死。眼看全军覆没自己要当俘虏,惶恐间,鲍叔牙派人送来口信:
“齐侯有话对鲁侯说:‘公子纠和我是兄弟,是我的亲人,我不忍心自己动手杀他,如果鲁侯您愿意代劳,我将十分感激!管仲和召忽协助公子纠谋叛,大逆不道,,请您下令抓他们二人送还齐国。’以上我们国君吩咐的两件事儿请一定办到,不然,我先灭了您的这支军队然后攻进你们国土包围你们国都!”
鲁庄公害怕,不敢继续和齐桓公对抗,带领军队回国都,立即下令将公子纠处死。
史书上另一个说法是:鲁庄公把公子纠交还给齐国,齐桓公下令在生宝(齐地,今山东荷泽县北二十里)处死和自己生死争斗的亲兄长。
君主继承制如果不能按部就班就会出现上述结果。血腥无人性的自相残杀不仅在兄弟之间还有父子之间母子之间。血缘至亲,在这样的时刻,不代表亲密和友爱,代表敌对和仇恨。
应齐侯要求,鲁侯派人来驿馆抓召忽和管仲关押曲阜大牢。
召忽说:“公子既死,臣子岂能偷生?与其被鲁人抓去承受牢笼刑具的侮辱,不如追随公子而去,保留一具清白的身体。”说完拔剑自杀。
看着倒在地上的召忽,管仲心痛不已,想到多年来的交谊,都是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怀着同样的理想和报负,有朝一日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国效力,没料到遭遇今天的惨剧。
但是,管仲和召忽,性格不一样,想的也不一样,他没有召忽那样惨烈的效忠之心,尽管他曾经忠心耿耿,但是,此时此刻,他并不想死,他想自己还没到该死的时候,生平报负还没有施展,就此一死,遗憾九泉。
禁军闯进门来,管仲一声不吭交出佩剑,提起衣袍绕过召忽的尸体,让人押着往牢里去了。
鲍叔牙劝解:“主公,如果您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高公和我两个人辅佐您就够了,如果您想称霸诸侯,那样非得有夷吾(管仲字夷吾)不可。我和他相交十数年,我是最了解他的人,他的才能,当今天下无人能敌。”
齐桓公眼睛睁老大:“我用他?他差点没把我射死。想起那一箭就叫人生恨。”
“可主公您不是一般人啊!您是想干大事业的君主,怎能计较个人恩怨?”
“不是我要计较,是怕他将来对我不利。他那样心思狠毒的人弄来我身边,那我夜晚连觉都睡不安神。”
鲍叔牙笑道:“当初他杀您,是想让公子纠成为齐侯。如今,您就是齐侯,他怎会杀您?”
小白相信自己的老师,知道鲍叔牙看人的眼力,想了想说:
“老师如此推荐,想那管仲一定是个人才。我信您!您看我们是否派人前往鲁国,以贵宾之礼接他回来?”
“不可!倘若鲁侯知道管仲即将为我们所用,立刻会杀他为公子纠报仇。您逼着老实巴交的姬同(鲁庄公)杀死他家亲戚,这口气正愁没地方出!”
“老师您说该怎么办?”齐桓公纠结。
接下来,齐国继续发兵攻打鲁国,一边进军一边派人给鲁侯送信:“赶快把管仲这个谋逆犯上的贱臣送回齐国问罪!不然和你鲁国没完!”
鲁庄公心烦,命人赶紧从牢里把管仲提出来送走。
大臣施伯拦阻:“齐侯新立,多少事忙不过来,心急火燎地要一个贱臣回去干啥?我听说,这管仲是个非常之人,久居人下,才能不得施展。都知道齐国现今主事的鲍大夫和管仲至交。我猜,管仲回国必得重用,他家小白更是如虎添翼。请主公立即下令杀死管仲,尸体送回齐国,说我们代为惩处,免得齐侯您亲自动手,想他齐人也无话可说。”
战火都快烧到都城了,对于将来没影子的事儿,鲁庄公才没有那个闲心考虑施伯的推断和提议。
“早几年就听公子纠说过,他姜家小白自小狂傲自大,兄弟间游戏玩闹都要占个赢手。我才不会为了一个身份低贱的亡臣(流亡在外的王公贵族的家臣)去得罪他,弄得我鲁国战争不止百姓不安。他要管仲就给他。一个下臣而已,有什么好了不得的!”
人狠不缠,他不想和齐桓公再斗下去了。
几天后,一支车队从曲阜方向驶来,在齐鲁边境堂阜(齐地,今山东蒙阴县西北)停下,其中一辆囚车,木栅栏内载着身佩刑具的管仲。
齐鲁两国外交程序,传递信件、交换战俘、下级外交使节会谈等都在两国边界进行。
早已等候在这里的鲍叔牙大步走近前来,命人打开囚车放出人犯,亲手为管仲松开手脚枷锁。
久别重逢的朋友,此情此景百感交集,尤其是管仲,劫后重生,似真似幻的感觉。
鲍叔牙带着管仲驱车赶往临淄,齐桓公率领众臣迎出城外好几里地。
第二天,齐侯在朝堂上向宣布,任管仲为上卿(国相),管理国家事务,从此进入公卿大夫贵族行列。
管仲叹道:“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没有鲍叔就没有我管仲的今天。”
管仲,字夷吾,姬姓,先祖贵族,封地在管,数代后,管氏衰落,后代子孙社会身份等同平民。
管仲是楚国颍上人(今安徽颍上阜阳,当时属楚国),家境贫寒,苦读成才,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有自己独特不群的见解,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和人争论,也就是辩论,有时因为学问,有时因为时事,思想敏锐言辞尖刻,没人说得过他,天长日久周围人都不想理他,只有鲍叔牙和他要好,一起做事一起读书一起游玩,从不和他口舌相敌。
鲍叔牙:史书也称鲍叔,姒(si)姓,齐国人,历史记载有说他出身齐国贵族,有说齐国鲍氏世家自他开始,下面我们的故事遵照后一种说法。
鲍叔牙和管仲相识很早,两个人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了朋友,怎么认识的?史书上没说。
春秋时期,诸侯分封,大国小国几十个,安分的人守在自己的国土,不安分的人这国那国到处游走,特别是久居人下藏身民间的奇才异士,如果在这一方土地上混得不那么如意就有可能长途跋涉有的还拖家带口跑到另一个地方去。
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某一天在某一个地方遇到一起,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很快成了朋友。至于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两个人交好,就是个缘分,与其花时间分析,不如听下面的故事。
当年两个人都穷,一肚子学问,一脑袋智慧,没找到拿学问智慧换饭吃换钱用的办法,开头商量搭伙做生意,譬如南边的货贩到北边去卖之类。年终结算,管仲说:“我比你会挣,我应该分多一份钱。”鲍叔牙知道管仲比自己更需要钱,需要养活一家老小。平心静气,让他分钱比自己多。
过一段时间,两人商议,做生意小本买卖,将来也没有大出息,不如去投靠贵族,也许有出人头地那一天,于是两个人分别去给贵族当家臣。
说起来是家臣,其实就一奴仆,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呼来喝去,完全不给人尊严,这样的日子管仲不想过,经常和主子顶撞,三次任用三次被赶出人家邸第大门。认识的人都撇嘴,“今天说个话放在这里,夹里半生的一个人,他想出头,乌龟也出了头!”
鲍叔牙从外地赶来安慰他:“那些个闲话别往耳朵里去,相信自己,你是有才气的,只是还没有遇到时机!”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被抓去当兵,参加诸侯国间的战争,三次上战场,管仲三次扔下武器逃回家,决不为诸侯争战以身赴死。
鲍叔牙帮他解释:“管仲是个孝子,假如他战死,谁来赡养他的老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给齐僖公的两个庶公子当老师,也算是时来运转。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齐国内乱,齐公子争位,宫廷争斗你死我活,无意中立场敌对的朋友一番颠沛后最后依然是朋友。
这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鲍叔牙,因为他对管仲的好。
表面上看鲍叔牙念及朋友私情,这一点不否认,实质上还是为了齐国,
八年内乱不止,国家经济衰退,百姓生活困苦,诸侯国不相来往……这样的齐国不是姜太公(姜尚)开国的齐国,现在是重归正道的时候了。
小白有振兴齐国威服诸侯的野心,管仲有振兴齐国名扬天下的理想。一个是他的学生,一个是他的友人,都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他们的心思,鲍叔牙懂,所以才有上述的故事。
鲍叔牙对管仲好,管仲值得。
召忽和管仲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召忽自杀为主人效死,管仲绝不做这样的蠢事。
身居高位后,管仲对人说:
“只有鲍叔牙才能理解我为什么不像召忽那样选择去死?他知道我的为人,不会因为小节而丧失大体,与远大抱负相比,小节上的亏欠算不了什么。”
此话怎讲?
春秋时代,平民出生的读书人如果想要发达,只有一条路好走,就是投靠贵族,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王公贵族服务,利用他们的权势来完成自己的治国理想,脱离平民身份,进入统治阶层,既然如此,那么选择任何人成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桥梁都是可以的。
譬如,管仲的政治报负如果说通过公子纠能够实践,那么通过公子小白也一样。没有必要强调公子小白的魄力比公子纠强很多这样的话了。管仲要的是一个掌管齐国政权的君主,并不一定非得是某一个特定的人。无论是谁,只要他是齐侯,只要他给予他绝对的尊重和信任,他就会为他服务,为这个国家服务,为国民服务,利用国君给予的权限,治理国家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就是管仲,所以,他和召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召忽誓死效忠主子,管仲绝对不会,因为他的抱负还没有实现。在他的心里,他为之服务的权贵,只是他借以发达的桥梁而不是掌控自己生死的主子。他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一个文人而不是一个奴才,他没必要为任何人赴死。这也就解释了当初在战场为什么老当逃兵?因为他了解自己在世间的价值,不会是一个死在诸侯争战中的无名小卒,也不会是一个为某一主子效死的家臣。他将成为伟人,光耀春秋历史。
原文: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第二》)
成语:管鲍之交,形容两个人至深的友情,更重要的是朋友间的信任与理解。
论经天纬地纵横四海的政治才能,鲍叔牙不如管仲。和管仲相比,他是另外一种人——聪敏,善良,温厚,包容,对人对事有非常深透的领悟力,看重的喜欢的朋友他一往情深,真心实意地待他好,真心实意地帮助他超过自己——这样的人在中国是真正的君子。可惜,从古至今,这样的人很少很少……
—————————————————————————————————
作者注:以上故事以《春秋·左传》《史记》《资政通鉴》为基础,为少年和青年而写作,取通俗白话文体,尽量摒弃文言文和半文半白语言文字叙述手法,必要时直接引用古籍原文,便于读者阅读查询。如果有感觉本作品文字不够高雅不够古典者,请直接阅读古人原著。再次声明,谢绝抄袭和转载!谢谢!
2020年7月31日发表于胡榴明新浪博客。原作七十万字完成于2015年,目前正在反复修改润色之中。敬请期待!
著作出版及其他商务联系:新浪微博@樱紫的小猫。
兴趣爱好者请关注:胡榴明新浪博客,新浪微博@胡榴明

加载中…